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翻译(3句,1、2句3分,第3句2分,共8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0 12:5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闻者(清楚)B.士大夫之(类)
C.而江河(横渡)D.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小”而后者才是“大”。
C.《劝学》选文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之,使归赵。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节选自王世贞《葡相如完壁归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或欲相如去   引:领着
B.不如因而厚之     遇:对待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所以能赵者 完: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群臣相视而嘻  北寇往来其间
B.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军亲谓予何?
D.而十五城,秦宝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并告知秦王,璧已送回赵国。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B.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振奋起他的勇气,威力压倒了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声誉比泰山还重,他的智慧和勇气兼而有之。
C.王世贞着眼于形势大局,从秦赵两国利害关系入手,居高临下指摘历史人物活动的某些欠缺失策之处,顺理而成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D.王世贞用归结于天的说法,含蓄地表示虽然完璧归赵了,可是也不能说明蔺相如的做法正确,秦国没有进攻赵国,蔺相如也没有遭到灭族,这只是蔺相勇气的必然结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①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②。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注:庶孽:兄弟子侄 祚:帝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区区:拳拳,形容诚挚的样子。
B.晋之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警戒,借鉴
C.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寻找
D.其于治乱存亡之,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先兆、预兆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B.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C.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D.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第一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第三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2)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醵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子母:利息和本金。②责券:求取借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主翁也 笞:鞭笞B.辄家取瓶,注酒   更;又
C.吾保甲贷乙金 侪:辈D.能偿者其息 捐:捐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 不足外人道也B.尽取所偿负还 非日能,原学焉
C.至夜分,散去 度我至军中公D.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有事醵饮者,必会其肆(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
B.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
C.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一半黑一半亮)
D.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蓖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乡里有人担心为借贷之事吃官司,卖酒者急他人所急,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以让利于人为原则,神情自若地处理了自己的后事。
D.卖酒者晚节不保,和他的几个儿子终日赌博,最终败光了家产,落得一贫如洗。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②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小题6】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个生意人,但作者在内容安排上别具匠心。请写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其做简要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