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乃游于江西,乞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吁嗟人乎!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盖欲窃之未能也。” (选自《潜书》)
(注释) 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脉  ②粞:碎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其无身之能乎资:供给
B.其反也,犹哭比:等到
C.犹食之而不甘:美味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意,放纵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江河之水广木欣欣向荣
B.平则万物各得其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C.乞故人之宦者君幸赵王
D.盖欲窃之未能也取之于蓝,青于蓝
【小题3】(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反映作者抨击社会贫富悬殊、要求公平的观点的一组是()
①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
②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
③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
④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
⑤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
⑥盖欲窃之而未能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强烈的讽刺之意。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3分)
(2)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3分)
(3)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4 02:0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齐,长子死;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一:全,都。洒:洗刷。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 憾:遗憾、不满意
B.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C.如之何则可 如之何:对此怎么办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   悌:敬爱长辈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 东败于齐,长子死
B.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地方百里可以王
C.斧斤时入山林 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
D.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东败于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非我也,兵也。
D.南辱于楚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在孟子与魏国梁惠王的对话之中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宽厚待民,争取民心。
B.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甲文在阐述“王道”时,层层铺叙,为梁惠王展现出“王道”的美好前景。
C.乙文中孟子认为小国要壮大,得民心,就需要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不要干扰老百姓的耕作时间。
D.两文都指出了梁惠王“不王”的原因,甲文指出是梁惠王“罪岁”,乙文则认为是梁惠王“夺民时”“陷溺其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于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  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  合:交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辞行 羽化登仙
B.是故智者之谋  且君尝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寒暑 仰观宇宙
D.炊者皆熟,将就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