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露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不雨谓之亢再:二,两个
B.无是无民也岁:岁月
C.行之不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韩子之庭请焉造:前往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甘霖亭,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绅衿之能言和之。
B.荆公守惠明年不日成
C.太守不勤民形容憔悴。
D.自原野达畎亩渗漉闾阎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小题5】(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8 10:0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对“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翻译准确通顺的一项是    
A.登上皇帝的位置制定天地四方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
B.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执敲扑鞭策天下人民。
D.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小题2】下边含有相同词类活用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尊贤而重士。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小题3】关于《过秦论》的几组判断,有误的是    
A.本文借古喻今,过秦的目的是劝唐玄宗施行仁政,以防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B.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历史事实:第一段写孝公任用商秧,使秦由弱变强;第二段写孝公之后的五位君主“蒙故业,因遗策”,使诸侯“争割地而赂秦”;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国势和暴虐都到了极点;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灭亡;第五段则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C.本文先叙史实,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除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之外,还运用了丰富的词藻,使文章酣畅流利,极有文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乎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一个“视”和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C.“暴箱露,斩荆棘”是写诸侯先人创业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是写诸侯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文中谈赂秦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韩、魏、楚三国赂奏的史实,具体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道 仆:倒
B.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 观察、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其文漫灭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4】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D.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小题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B.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