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露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不雨谓之亢再:二,两个
B.无是无民也岁:岁月
C.行之不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韩子之庭请焉造:前往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甘霖亭,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绅衿之能言和之。
B.荆公守惠明年不日成
C.太守不勤民形容憔悴。
D.自原野达畎亩渗漉闾阎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小题5】(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8 10:0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⑴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⑵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刘开《问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不在战B.暴秦之欲无厌
C.奉之弥繁D.好问则裕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 灭亡B.举以予人 拿
C.而或不知其细   或许D.其奚决焉 怎么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然后得一夕安寝
C.至于颠覆D.问焉以资切磋
【小题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C.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
D.贤于己者    归于“道问学”
【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⑵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⑶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舟楫之安,而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B.岁比不,盗贼满野  登:登山
C.庶几有隐君子乎 庶几:或许
D.予弟子由在济南 适:恰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美恶之辨战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是谓求祸辞福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伐安丘、高密之木修补破败 险远,则至者少
D.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不乐也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小题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A.吾安往而不乐B.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C.而今安在哉D.而又何羡乎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①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若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都可使人快乐,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胶西但并没有完全磨灭建功立业的理想。
C.描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和四季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境况下获得快乐,突出了超然的思想。
D.作者在文章篇末点题,并给高台取名,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胸怀。
【小题6】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看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白(指识其本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揭示了志、力、物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一段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