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您
B.人不事师益:利益
C.仆往闻庸、蜀之南,雨少日恒:经常
D.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小题2】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先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的要求直接谢绝。
B.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致被逼得不能安居长安。柳宗元以此说明师道之衰,以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作者不仅赞美了韩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D.第三段中作者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抑“从师”做法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及其他课内语句。(11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5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30 10:1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① )太白“开帆入天镜”(② )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③    )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④ )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1)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⑤ ),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2)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⑥ ),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2)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小题3】对本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写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风景: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明显。
B.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彭蠡口江面的广阔,四望无际;引用苏轼的文句是为了突出在自然景观中渗透了人文景观。诗文传说与名胜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C.作者为了体现大孤山的特点,先用小孤山与之相比较,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然后以西梁山类比,使人由经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
D.作者融情入景,暴露自己的心境,在文中写江水清浊明显,隐喻主战与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宝。楚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道其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取材于《国语·楚语》)

(2)范宣子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貳,则子家坏。何没没也!将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貳尔心’,有令名也夫!恕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取材于《左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道其恶 欲:喜好
B.有不之备 虞:预料
C.夫诸侯之贿 贿:贿赂
D.无亦是乎 务:致力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宝   范宣子政下
B.楚所宝者 则子家坏
C.叙百物   恕思明德
D.何宝之   将用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鸣玉以相
赵简子主持礼仪,他的佩玉叮当作响
B.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
因成天阿谀奉承而失信于敝国国君
C.是以远至迩安
因此远方诸侯来归附,近邻诸侯能安心
D.而谓子‘浚我以生’乎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
②宣子说,乃轻币
【小题5】下列与子产“德,国家之基也”一句所体现的思想,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B.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C.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D.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小题6】请分别概括王孙圉与子产的观点,并选取其中一人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苦斋记 
刘基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有删改)
【注释】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窊(wā):低洼地。③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蓺(yì):种植。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外而臼中岸:水边的陆地。
B.野蜂其间巢:巢穴
C.能积热已:止,治,消
D.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植物中人知乐为乐
B.剑溪之水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C.人知乐之为乐,不知苦之为乐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李苦存乃欲生劫之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苦斋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读,从而说明了苦斋命名的由来及意义。
B.文章介绍了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在这无所不“苦”的环境下,主人却乐在其中。
C.文章结尾议论意在明确:人们的“苦乐观”与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更深一层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
D.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小题4】将下列三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4分)
(1)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2)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复庵记

顾炎武

①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②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③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中涓:太监。黄冠:道士。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乎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是(  )
A.范君本就不愿与方士同流合污。
B.范君本就与李自成合谋挟东宫。
C.范君幼而读书,本为东宫伴读。
D.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②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人行谊 敦:注重
B.不俗好     徇:曲从
C.虽劳而必其力 致:获得
D.是吾也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小题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小题4】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