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余为人僇:通“戮”,刑辱。
B.其也隙:指公务之暇
C.日与其上高山徒:门徒
D.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到则披草
A.则施施行觉起,起
B.人非生知之者择师教之
C.吾尝终日思锲舍之
D.侣鱼虾友麋鹿卒莫消长也
【小题3】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凌万顷之茫然B.蚓无爪牙之利
C.客有吹洞箫者D.句读之不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2 11:4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小题1】文中的“三山”是指传说中海外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和
【小题2】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___________”二字。
【小题3】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小题5】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拙效传
袁宏道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乌贼鱼吐墨以自蔽  隐藏
B.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 到……去
C.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买
D.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邻近亲近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B.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C.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D.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小题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2)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恶曲

唐元结

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长老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曰:“向夫子曲全其欢,道也,苟为乎尔?”元子曰:“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吾苟全一欢于乡里,无恶然可也。”

东邑有全直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惛鄙恶辞也!吾辈全直三十年,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达意,曲步以便往,曲视以回目,犹患于古人。古人有恶曲者,不曲臂以取物,不曲膝以便坐,见天下有曲于君、曲于民、曲于鬼神者,往劫死之。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义皆显,岂有钟鼎不入门,权位不在己乎?呜呼!曲为之,小为大之;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㘥乎!”

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犹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选自《唐文粹选译》)

注:①慁(hùn):同“混”,混杂。②㘥(yóu):诱捕同类鸟的鸟媒子,这里指媒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全当时之欢 曲全:曲意成全
B.吾闻元次山其门人曰 约:约见
C.真惛鄙恶辞也 惛鄙:糊涂浅薄
D.小为大之 渐:开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也,苟为乎尔 予居于此
B.曲辞达意 敢烦执事
C.往劫死之 耳得之为声
D.能苟曲邦国    而君幸赵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B.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C.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D.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直之士在叙述古人全直的做法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古人对全直的重视程度。
B.全直之士认为苟且逢迎乡里长辈就可能苟且逢迎天下人,这是产生奸邪凶恶的媒介。
C.本文借题发挥,针砭了时弊,讽刺批判了士人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圆滑处世态度。
D.本文以小见大,寓事理于生活小事,叙议结合,层层深入,表达了鲜明的批判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
(2)犹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以上文字选自《阿房宫赋》,赋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文体。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立远视(_______)   (2)秦人不自哀(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用法与“辇来于秦”的“辇”相同的一项是……( )
A.西望武昌诸山B.吾家读书久不
C.后人哀之而不D.亦足以称快世俗
【小题4】与“戍卒叫,函谷举。”的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快哉此风!B.白首不见招。
C.其制稍异于前。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小题6】文中划线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就此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6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山凿井负:靠近B.常不应率:大抵
C.并河而东:东面D.六井修毕: 全部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2分)
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2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