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根本策
石 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务:致力
C.夫黄巢唐之隙伺:探察
D.今欲民之困息:使……停止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因也以B.以也于C.因焉之D.以矣于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小题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31 02:4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庵记

李贽

万历戊戌,余从焦弱侯至白下,诣定林庵,而庵犹然无恙者,以定林在日素信爱于弱侯也。定林不受徒,今来住持者弱侯择僧守之,实不知定林作何面目,则此庵属定林创建,名曰定林庵,不虚耶?今定林化去又十二年,余未死,又复来此,复得见定林庵。夫金陵多名刹,区区一定林庵安足为轻重,而旧椽败瓦,人不忍毁,则此庵虽小,实赖定林久存,名曰定林庵,岂虚耶!

夫定林,白下人也,自幼不茹荤血,又不娶,日随其主周生赴讲,盖当时所谓周安其人者也。余未尝见周生,但见周安随杨君道南至京师。时李翰峰先生在京,告余曰:“周安知学。子欲学,幸毋下视周安!”盖周安本随周生执巾屦之任,乃周生不力学,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或独立檐端,或拱身柱侧,不欹不倚,不退不倦,卒致斯道。又曰:“周安以周生病故,而道南乃东南名士,终岁读书破寺中,故周安复事道南。”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又得李先生叹羡,弱侯信爱,则周安可知矣。后二年,余来金陵,获接周安,而道南又不幸早死。周安因白弱侯曰:“吾欲为僧。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弱侯无以应,遂约余及管东溟诸公,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改法名曰定林。此定林之所由名也。弱侯又于馆侧别为庵院,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此又定林庵之所由名也。

弱侯曰:“庵存人亡,见庵若见其人矣。其人虽亡,其庵尚存;庵存则人亦存。虽然,人今已亡,庵亦安得独存;惟有记庶几可久。”余谓庵已不足记也,定林之庵不可以不记也。今不记,恐后我而生者且不知定林为何物,此庵为何等矣。

夫从古以来,僧有志行者亦多,独定林哉!子独怪其不辞卑贱,而有志于圣贤大道也。故曰:“贱莫贱于不闻道。”定林自视其身为何如者,故众人卑之以为贱,而定林不知也。今天下冠冕之士,俨然而登讲帷,口谈仁义,手挥尘尾,可谓尊且贵矣,而能自贵者谁欤!况其随从于讲次之末者欤!又况于仆厮之贱,鞭棰之辈,不以为我劳,则必以为无益于充囊饱腹,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古无有矣。是宜记,遂为之记。不记庵,专记定林名庵之由。呜呼!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则此定林庵真不虚矣。

(选自李贽《藏书》,有删改)

(注)①焦弱侯: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南京人。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此庵属定林创建 第:宅子。
B.幸毋下视周安    下视:轻视。
C.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 披:穿上袈裟。
D.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 攘袂:捋起袖子。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 自其不变者观之
B.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 臣敢上璧
C.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 退论书策舒其愤
D.僧有志行者亦多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安,仆役出身,先随周生,后事杨道南;因为奋力好学而致大道,得到焦竑、李翰峰的信任和赞许;后剃度为僧,法名为定林。
B.本文题为“定林庵记”,作者不在定林庵的形制规模上着笔,却围绕名之虚实展开叙述和议论,主要意图是想让后人记住定林庵。
C.作者从自己第二次来到定林庵写起,引出对定林庵往事的回忆,采用叙述并辅以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了定林“知学”形象。
D.本文语言运用依文而定,先用平和舒缓的语气叙述,为后文蓄势;到结尾处语势突然崛起,并多处用感叹句进行议论,语气强烈。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
(2)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焚 林 而 猎 愈 多 得 兽 后 必 无 兽 以 诈 伪 遇 人 虽 愈 利 后 无 复 君 其 正 之 而 已 矣。(《淮南子·人间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署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控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日: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枨,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境,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蝉,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规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袤丰杀,称心力一:全部。
B.纳阳日,祁寒也虞:担忧。
C.柯戛云,低枝拂潭修:长、高。
D.一旦蹇剥,来佐江郡蹇剥:时运不济。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不如善遇之
B.我知其心是哉徒吾两人在也
C.喜山水病癖如此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无丝竹管弦之盛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白居易建造庐山草堂行为的一项是()(3分)
①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
②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
③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④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
⑤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⑥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③⑤
【小题4】(小题4)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庐山草堂面朝香炉峰,紧邻峰麓的遗爱寺,环境幽雅,仰可观诸峰险峻,俯可听泉水流响,加上竹树云石等点缀,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B.作者认为,在草堂住一晚上会感觉身体安宁,住两晚上则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跟万物融合无间。
C.作者凭借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进行园林规划,同时又把自己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熔注于造园艺术之中。
D.作者自幼喜欢山水,乃至成为一种癖好,对庐山草堂更是情有独钟,但由于官场事务繁忙,加上家庭琐事缠身,终究无法畅享庐山胜景,对此他深感遗憾。16.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小题5】(小题5)翻译句子。
(1)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3分)
(2)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3分)
(3)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上丞相留忠斋书(节选)
(宋)谢枋得
七月吉日,门生衰绖谢枋得谨斋沐裁书百拜,托友人吴直夫献于内相尚书大丞相国公忠斋先生钧座:
惟天下之仁人能知天下之仁人,惟天下之义士能知天下之义士。贤者不相知多矣,能灼见三俊之心者,必圣人也。某自壬戌以后,小夫竿牍不至门墙者二十七年,孰不以为简?先生曰:“斯人也,非简我也,必爱我也。”今天下能知某之心者,孰有过于先生乎?事有当言而不言,则非所以待知己,某敢不避诛斥而僭言之。
君子之所为,必非众人之所识。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先生之所能,某自知某必不能矣。
某江南一愚儒耳,自景定甲子以虚言贾实祸,天下号为风汉,先生之所知也。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朋友自大都来,乃谓先生以贱姓名荐,朝廷过听,遂烦旌招。某乃丙辰礼闱一老门生也,先生误以忠实二字褒之。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今年六十三矣,学辟谷养气已二十载,所欠惟一死耳,岂复有他志?自先生过举之后,求得道高人者物色之,求好秀才者物色之,求艺术过人者物色之,奔走逃遁,不胜其苦。
今朝廷欲根寻好人,不亏面皮正当底人,某决不敢当此选。先生若以三十年老门生不悖负师门为念,特赐仁言,为某陈情,使江浙行省参政管公愿移关诸道、路、县及道录司,不得纵容南人贪酷吏多开骗局,胁取银钞,重伤国体,大失人心。俾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报德,天实临之。
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先生亦可以察某之心矣!干冒钧严,不胜恐惧战栗之至!
(注)①留忠斋:留梦炎,号忠斋,南宋末年人,中进士,恭帝时官至左丞相,宋朝灭亡,降元,又做了大官。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③三俊:一般指微子、箕子、比干三人。 ④竿牍:书札。风汉:疯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
B.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
C.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
D.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衰绖,也写作缞絰,意为丧服,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文中指谢枋得因母亲去世正在服丧。
B.传,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一部纪传体史书,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左传》。
C.甲子,为干支之一,干支顺序为第一个,古人用天干(十个)和地支(十二个)搭配的方法纪年,有时还可以纪日,而纪时则可以单独采用地支的做法,如“子时”。
D.南人,元代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当地各土著民族人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枋得用语谨慎,比如首段先说“先生您最懂得我的,事情应该说而不说那不是用来对待知己的”,然后再开始阐述理由,这种写法让老师也能从感情上接受。
B.谢枋得主要以守孝为切入点将拒聘的理由说得非常动情,与有情有理有据的李密的《陈情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C.留梦炎十分器重谢枋得,所以举荐他,谢枋得坚决拒绝,作者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有些话没法直接说,所以作者的本意与字面意思未必一致,或反话正说,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D.文如其人,这封信写得恳挚、刚强、沉痛,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同时在字里行间也让人感受到谢枋得对留忠斋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
(2)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注 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无观,耳无改听 改观:改善
B.阳明子而论学过:拜访
C.外是荆棘之蹊:小路
D.岂哉?易:容易
答案 解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答案 解析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答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拜访我并跟我论学。
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睡不着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词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种史传,考核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果真贵精的啊!”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下棋我后悔了,对词章我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上心了,您以为怎么样?”我说:“行啦!学下棋也叫做学,学词章也叫做学,学道也叫做学,结果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就难以到达大路了。所以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成为沉湎;精于词章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成为癖好。讲到道可是又广又大,词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词章和技能卖弄,离开道就远了。所以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诚,所以《尚书·大禹谟》说‘只有懂得精妙的大道才能专心’。精,精粹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然后明,明然后诚,所以明是精的体现,诚是一的基础。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词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终身记住,只是可惜已经晚了。”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诏谕说:‘不要以我为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也岂敢忘却国士的交儆(告诫使人注意改正缺点)之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