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言文,完成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父异爨迨:等到
B.二世乳:喂养
C.以手门阖:关闭
D.吾家读书久不效:效仿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姊在吾怀,呱呱泣人非生知之者
B.然余居此不能容远近
C.顷,持一象笏至填然鼓
D.庭中通南北一君我呼入
【小题3】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09:4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日上,正赤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3)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第3自然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一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
【小题2】前三段已完整地记述了登山过程和所见,第4自然段所写内容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小题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鼓:________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________
④摴蒱: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丹: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⑦行宫:___________________
⑧辟:___________________
⑨圜:___________________
⑩瀑水: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摄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 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

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 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B.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C.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 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的一项是(   )
A.“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B.“河”指的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包括我们说的溪,江,川,水,河 等。文段中是指“黄河”。
C.“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级行政区,简称“鲁”,省会济南。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
D.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 感受到他的余威。
B.秦始皇还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禁锢,焚毁书籍,但该措施不但没有巩固秦朝统治,反而加 速了秦朝的灭亡。
C.作品从出身、才能、财富、军队规模、谋略、武器装备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说明 陈涉的微不足道。
D.强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发读者思考。作品也道明了秦朝灭亡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 形势发生了变化。
【小题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放还叔谋事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鲍之交》)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三战三 走:逃跑
B.士大夫之 族:类
C.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扬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召忽死     欲人无感也难矣
B.吾尝为鲍叔谋事更穷困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D.子孙世禄齐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乙文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赞扬。
B.甲文借管仲之口表达强烈的褒贬态度和渴望知遇明君的人生理想,抒发了不遇知己的慨叹,探索了怎样对待贤才这一重大命题。
C.甲文写管仲对鲍叔这个人生知己的感激,以排比句的形式列举大量而细微的事实说明鲍叔的知贤,语势充沛,说理有力。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二十八日,舟彭泽  次:排列
B.至牧羊亭上,芜充斥秽:杂草
C.乃相与然而去怃:失意
D.久之,佐郡,人或愤其不足起:起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登者忘其险//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乃相与怃然去 //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郡政非有大损益也 // 沛公居山东时,贪财物
D.一知当为,即以为己任 // 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
译:
(2)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译:
(3)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