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靡不有初,鲜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之贼:偷窃。
C.宣子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赵盾“良大夫”形象的一项是( )
A.①三进,及溜。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①尚早,坐而假寐。②倒戟以御公徒。
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①弃人用犬,虽猛何为!②惜也,越竟乃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5 03:4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导火灭 会:适逢
B.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力殆慑:害怕
D.窃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试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农历十六。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晦(初一),望(十五),朔(每月最后一天)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把二十八星宿分为东青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四大宿,每宿各有七个星宿。
C.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此处意为白茫茫的水气。
D.舳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小题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鱼虾而麋鹿    ④西望夏口,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保留了传统赋体中诗的情韵,多处使用骈偶,采用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但作者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由此,主客都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兼具“变”与“不变”之二重性。
D.最后两段文字融抒情、议论、记叙、说明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於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孔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鲍叔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竖刀、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知大礼。知大礼,虽不知国可也。

(《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

(注)①跲(jiá):绊倒。②蛩(qióng)蛩距虚:传说中的兽名。③廪丘:地名,④京:胜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⑤莎随贲服:该守时守,该退时退。⑥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⑦合:聚合,指盟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事则不广   广:荒废
B.故令鲍叔公子小白   傅:辅佐
C.补周室之   阙:空缺,欠缺
D.举事且利   义:道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智者之举事必时/之以饥馑
B.蛩蛩距虚必负走/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民此三者怨上/洎牧谗诛
D.听皆如咎犯者邪/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蹶替蛩蛩距虚采甘草是为了能在遇到危机时为其所救,以补蹶不善跑跳的天资。
B.晋文公能称霸诸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携手戎族人和狄族人将流亡于郑国的周天子安置成周。
C.管仲、孔青、咎犯三人皆体现了“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在没有出现良机时,依然能够想方设法创造机会。
D.管仲最终得以成为齐国的优秀人物,其恩泽施及子孙后代,是因为他得大礼。事实上,懂得大礼,即使不懂国事也是可以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赵 使 孔 青 将 死 士 而 救 之 与 齐 人 战 大 败 之 齐 将 死 得 车 二 千 得 尸 三 万 以 为 二 京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
(2)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桃花记

明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太是秾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

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暧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余辈冲筳前索酒,请移酒花下。老翁愕视,恭谨如命。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酒杯,老饕一番。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输贏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卮脯为寿。

十四日,余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出关路,途得伯灵、子犹,拉同往,又遇袁长史披鹤氅入城中,长史得我辈看花消息,遂相与返至桃花溪。至则田先生方握锄理草根,见余辈,便更衣冠出客。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宾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是时,不速而会者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归骈为十九。榼十一,酒七八壶觞。酒屈兴,花醉客醒,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余辈大喜,赏为韵士。时人各为队,队各为戏。长史、伯灵角智局上。纷纷诸子,饱毒空拳,主人发短耳长,龙钟言笑。时酒沥尚余,乃从花篱外要路客,不问生熟妍丑,以一杯酒浇入口中,以一枝桃花簪入发角:人人得大欢喜吉祥而去。日暮鸟倦,余亦言,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顾视纱中缥袖,大都洒花、花瓣而已。

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

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选自《媚幽阁文娱》)

注①花板酒杯:即梨花杯,以形似花瓣而得名。③藏钩:古代的一种博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分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较)胜负。”钩,为博具。③罍:酒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更衣冠出客    肃:迎接
B.余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出关路 甫:马上
C.余亦言旋:回家
D.酒屈兴信:舒展,伸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B.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C.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D.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在花朝后一日,作者与友人,闯入一位陌生老人家中,老人虽愕然,仍热情款待,作者等人大快朵颐、嬉戏玩闹,最后作者作歌赠送给老人。
B.文章描写友人游戏和酒后的情态形象生动,游戏时如猿似鸟,酒酣后给路人簪花,暮归时相互扶持,表现出友人狂放的样态。
C.本文记叙作者城郊赏桃花之“乐”,寄寓爱花、赏花、护花不易之意。结尾把花与人、花与社会联系起来,笔墨虽然依旧轻灵,但心情已经沉重。
D.文章情感由欢乐转为悲伤,因为春盛花好、友人雅聚而快乐,也因为世上没有真桃源,即使有也会被摧残而无处避世。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
(2)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记

王世贞

(1)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焉。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2)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③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3)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尾翮:代指竹梢。
【小题1】第一段画线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二段划线处标点正确的是(  )
A.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B.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C.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D.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小题3】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
B.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
C.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
D.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
【小题4】概括第三段中徐子与汪惟一的说法,作者作“记”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析本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