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食也胜:尽
B.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
C.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负:背负
D.王无岁罪:罪恶
【小题2】选出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以孝悌之义/邻国民不加多
B.涂有饿莩不知发/今人有大功击之
C.是何异刺人而杀之/寡人之国也
D.天下之民至焉/用兵之效也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3 05:3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分宁县云峰院记

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喜争,其土俗然。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 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巨,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 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稊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诪张, 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旁。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 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此予未敢必也。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 “然。”推其徒了思来请记,遂来。予不,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张伯行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小题1】
A.百器备完 完:完备
B.恐泯泯无声畀来人  畀 :赠予
C.治其院而侈之   侈:扩大
D.予不让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小题2】
A.薄义喜争\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有激也\皆出于此乎
C.必道常\其闻道也固先
D.其土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小题3)下列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小题3】
A.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B.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C.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D.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
译文:【小题4】
(2)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译文:【小题5】
(3)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
译文:【小题6】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奏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廷尉:官名,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守宰:是指看守政府的宰相。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节选)
全祖望
公讳宗羲,字太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也。忠端公尊素长子。公垂髫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补诸生,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每夜分,秉烛观书,不及经艺。忠端公为杨、左同志,逆阉势日张,诸公昕夕过从,屏左右论时事,或密封急至,独公侍侧,益得尽知朝局清流浊流之分。忠端公死诏狱,门户臲卼,而公奉养王父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
庄烈即位,公年十九,草疏入京颂冤,至则逆阉已磔。有诏死阉难者,赠官三品,予祭葬,祖父如所赠官,荫子。公既谢恩,即疏请诛曹钦程、李实。忠端之削籍,由钦程奉阉旨论劾,李实则成丙寅之祸者也。得旨,刑部作速究问。五月,会讯许显纯、崔应元,公对簿,显纯自诉为孝定皇后外甥,律有议亲之条。公谓显纯与阉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谋逆同科。夫谋逆,则以亲王高煦尚不免诛,况皇后之外亲。卒论二人斩,妻子流徙。六月,李实辨原疏不自己出,忠贤取其印信空本,令李永贞填之,故墨在朱上;又阴致三千金于公,求弗质。公即奏之,谓“实当今日犹能贿赂公行,有所辨岂足信”。然丙寅之祸,确由永贞填写空本,故永贞论死,而实末减。狱竟,偕同难诸子弟设祭于诏狱中门,哭声如雷,闻于禁中。既归,治忠端公葬事毕,肆力于学。
忠端公之被逮也,谓公曰:“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
注①杨、左:指明末弹劾魏忠贤的杨涟和左光斗。②王父:祖父。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顾不令太夫人知也    顾:只是B.狱竟   狱:牢狱
C.靡不究心 靡:没有D.穷年搜讨   穷:穷尽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尊素用考科举的方法指导儿子黄宗羲读书,黄宗羲一生都深受其影响。
B.黄宗羲很早就聆听到父辈议论时事,并从中认清了朝廷里的忠奸善恶。
C.黄宗羲事亲至孝,在父亲蒙冤遇难后,尽心奉养祖父,尽量不惹母亲伤心。
D.黄宗羲为父雪冤,不惧权贵,不受利诱,援例论事,终使奸邪得到惩治。
【小题3】黄宗羲读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予以概括。
【小题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B.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会。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
D.阮籍猖狂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小题2】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课文名句,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你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命途多舛者多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又何必怨天尤人呢?
B.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周恩来有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句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些诗句说明,英雄是成功者的奖品,更是坚毅者的封号。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人在逆境中也不一定就得垂头丧气、无能为力,“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D.有人觉得自己就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错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小题3】对文中的典故,下列各项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王安石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B.“奉宣室以何年”是借贾谊的事迹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中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晋书·吴隐之传》和《庄子·外物篇》,意在表明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自己处境艰难但却能自得其乐。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想效仿阮籍以不拘礼节的狂放来宣泄自己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的消极行为,有力求振作自强,自慰自勉之意。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日知录》序
[清]潘耒
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若夫雕琢词章,缀辑故实,或高谈而不根,或剿说而无当,深浅不同,同为俗学而已矣。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明代人才辈出,而学问远不如古。自其少时,鼓箧读书,规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长,虽欲学而无及。间有豪隽之士,不安于固陋,而思崭然自见者,又或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若唐荆川、杨用修号称博通者,可屈指数,然其人去古人有间矣。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抄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先生著书不一种,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耒少从先生游,尝手授是书。先生没,复从其家求得手稿,校勘再三,刻之以行世。
呜呼!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言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选自《清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详其得失之故考:考察
B.其术足以世匡:纠正
C.自宋迄元,人实学尚:崇尚
D.九经诸史能背诵略:省略
【小题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全都属于“通儒之学”的一组是(3分)
①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   ②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
③则古称先,规切时弊   ④立言不为一时
⑤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 ⑥至异世而见用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顾炎武的学生,本文作者潘耒深得其师的学问精髓,所以他在文中对顾宁人的治学态度、治学特点和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介绍。
B.本文开门见山,借区分通儒之学和俗儒之学的本质区别,暗示了顾宁人先生是真正的通儒,《日知录》是经世致用的通儒之学。
C.作者在第二段中将宋元明三代的著名学者与古人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治学与古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为下文评价顾宁人先生张本。
D.作者从第三段起开始正面介绍顾宁人先生的生平和治学,并认为他远非一个时代之人,《日知录》远非一个时代的著作。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3分)
(2) 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