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靠近
C.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①微子言,不及此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①不能强,因致礼焉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
C.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②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①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小题4】(小题4)翻译与断句。(12分)
(1)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3分)
(2)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3分)
(3)请用“/”给所选文段断句。(3分)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
(4)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10:2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即去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症状。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B.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王无罪岁(犯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小题2】下列对《寡人之于国者》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指道德品质高尚之人,是中国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与“霸道”相对,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D.“孝悌”属于中国古代孝文化,“孝”指对父母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悌”指敬爱兄长。
【小题3】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揭示出梁惠王的政治与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可谓妙极。
B.孟子当着梁惠王的面,揭露了国君不顾恤百姓身家性命的残酷政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启发梁惠王从政治方面寻找原因,而不要怪罪年景不好。如果切实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回到梁国来了。
D.“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体现了孟子的环保意识以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3

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共22分。)
书鸡鹤事     
(明)王世贞
余恒以未明起礼诵,而虞不获①。时童子买一鸡,犹稚,久之始能啼。然不为置敌偶,不辨其能斗与否也。园丁以一驯鹤至,步中庭饮食自如。鸡始自匿不敢近,已就食焉而稍亲,已又若有竞者。鸡倏起搏鹤,鹤喙其冠而举之,数掷乃下,冠血涔涔流矣。鸡复奋翼起,高与鹤齐,然不能突其喙而入。鹤复喙翼而举之,又数掷不下。童子为解之,鸡尚竦身自淬砺也②。已,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童子惧其遂毙也,抱而去,息之它所。
浃晨③,鹤复食庭中鸡匿身松柏间忽然从后奄至趣其后距鹤惊不暇反顾而走则追逐之走愈急逐愈劲匿跳入水中乃已。又明日,园丁复以鹤之雄至,谓戾足⑤以刺五尺童子者。鸡复持击前鹤法击之,则改遁愈甚。自是鹤匿林,左右探伺,计惟有走而已。
嗟夫!鹤之形,高五倍于鸡,其大三倍之,其力四倍之。鸡不以不相当,故逆;自沮斗而不以伤,故退却。从容以定其气,多方以图其间,掩其所不备,攻其所不能,顾破其胆,使不复振。夫岂直悍勇矫敢哉?厥亦有胆智焉,季路之所以饰而冠也。彼二鹤者,但植立毋缩,一喙足以逆十距无难也。计不出此,而不羞走者,何也?汝⑥独不忧夫摩空之雕,俯而尽汝技,汝不血肉乎?(略有删改)
注释: ①虞不获:担心做不到。②淬砺:磨练砥砺,准备再战。③浃晨:次日早晨。④趣:通“促”,逼近。⑤戾足:犹翻足,举足。⑥汝:谓鹤。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不为置敌偶:对手
B.一喙足以十距无难也逆:迎接
C.汝独不忧夫空之雕摩:接近
D.破其胆,使不复振顾:回头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恒未明起礼诵从容定其气
B.自沮斗不以伤鹤复喙翼举之
C.汝独不忧夫摩空雕园丁复以鹤雄至
D.已又若有竞彼二鹤,但植立毋缩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鸡)已又若有竞者B.使(鹤)不复振
C.(鹤)走愈急,逐愈劲D.(鹤)自沮斗而不以伤
【小题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写鸡鹤搏斗,鸡三斗三败,写法并无雷同。“冠血涔涔流矣”,生动形象,鸡惨败之状如在目前。
B.鸡与前一只鹤角斗失败后并不气馁,而是细致周到地观察后一只鹤疏忽之处,一举偷袭成功,使鹤藏匿于树林中,不敢轻易出来活动。
C.文章最后一段,一方面议论鸡之所以胜,另一方面议论鹤之所以败,全面而警策,在对比中引发人们的思考。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鸡鹤决斗鸡反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了弱小者可以凭借勇敢和智慧战胜强大者的道理,也对怯懦少智一味逃跑者提出了批评与警告。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鹤复食庭中鸡 匿 身 松 柏 间 忽 然 从 后 奄 至 趣 其 后 距 鹤 惊 不 暇 反 顾 而 走 则 追 逐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复如前,则为鹤所蹈,而数喙其翼。(4分)
②厥亦有胆智焉,季路之所以饰而冠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写人情之难言 人情:人的情感。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有司:官吏的通称。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歌咏:歌颂、颂扬。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穷人:生活穷苦的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兴于怨刺,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B.穷者而后工也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
C.不得奋见事业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D.吾于圣俞诗论详矣世言晋王将终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话从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
D.文章没有把论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当作主要内容,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小题5】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3)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戆窝记
方孝孺
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负气:恃其意气
B.今也天子近代之弊惩:戒止
C.君居其名、其道师:学习
D.以其节之足也尚:同“上”,上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的一组是(  )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
②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③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
④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
⑤有志者不累乎用舍
⑥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一开篇便提出:“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谓振聋发聩、先声夺势,也定下了全文激昂的基调。
B.作者表明仰慕古之戆者的心迹, 表达了欲与“长孺”、“子布”结交而不可得的遗憾。最后, 表达了对同乡的赞美之情,并且想要造访倾谈。
C.作者对流俗所谓的“戆人”作了定义,他们不取合当世,不阿附权贵,遇到事情就争论不休。
D.作者以“甘脆之味”、“姜桂之和”来分别喻“材智之士”和“气节之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别有韵味而又富于理趣。
【小题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4分)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3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