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①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王:指梁襄王。②浡,同“勃”。③由:通“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0 02:2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道不传也久矣
A.巫医乐师百工B.师道不复可知矣
C.彼童子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师焉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C.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不必贤于弟子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小题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同类题2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

同类题3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选段,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与其上高山同一类人
B.望西山,始指之感到……奇异
C.外与天交会
D.攀援而登,箕踞而游览,指观赏
【小题2】下列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自言本是京城女。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觉起,起归漫漫
B.高下之势曲中规
C.故为文以志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洋洋与造物者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小题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柳宗元)物我两忘、出世超尘的句子是   ( )
A.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①   :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B.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C.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D.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隶是指古代十等人中两个低微等级的名称,后来也用来指操贱役者或直称奴隶。
B.楹是指堂屋前部的柱子,也可以用作量词来计算房屋的单位,一列为一楹或一间为一楹。
C.疏粝指稀饭,稀疏而不稠的饭食。
D.膏粱之子指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用“膏粱”是指他们浮华奢侈、浅薄无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D.本文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