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语段阅读,完成后面小题目。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通古今之变,成一家言藏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思垂空文以自慈父
C.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然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近自托于无能辞亦欲以究天人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小题3】翻译句子: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2 05:2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鞭虎救弟记
(清)蒋衡
康熙乙卯(1675)秋,含光偕仲弟自六安归,过箬岭;岭峻且险,会日暮,四顾绝人烟,沉阴黯惨,二人策蹇行,俄而腥风骤起,飞沙疾卷,木叶扑面如雨下,猛虎攫其弟去。含光大惊坠地,持短鞭力追,左手据虎颈,右手以鞭乱捶虎头,呼号声震山谷。虎怒,力不得肆,舍其弟据嵎而吼,将以搏含光。含光负其弟疾奔下岭,投旅店。既息肩,其弟尚一息未殊,以汤灌之,徐苏;含光喘亦略定,起视仲弟肩,前后十余孔,血淋漓满地,复大恸。有道士谓之曰:“虎牙有毒,深入,恶血不尽出,不可救。”含光竭力以口遍吮之,去血数升,医数十日渐平,乃偕归。
当是时,含光仲弟甫十有五岁,今年已近八旬,其伤痕历历可数,俱寸许阔,每解衣示人,则泪涔涔,念乃兄不置也。
含光,大程村望族。幼具至性,偕诸弟读书。因家道中落,谋所以亲养,遂以治生为念,奔走大江南北。家少康,远近亲朋重其才,有重务,悉资之,未尝以劳瘁辞,故不克永世。
又闻含光能尽孝养,归囊所有,必陈于父母前,不少私其妻子。与人交,重然诺,济困解纷,人咸赖之。——而竟以中年殒命!
呜呼!含光至此死,死亦可以无憾。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惟有坐视其弟麋虎口,或捐躯与之同尽耳。而含光当其时,奋身一往,目中不知有虎,并不知其为竹鞭,且不知有己;惟痛弟危难而奔赴之,其死其生不暇计。余故曰:“此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诚也。 ”至于今,八十老翁,一鞭抚摩,时时以血泪拂拭,光莹滑泽如鉴,珍藏以为世守,真千古奇行,足以垂教友爱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含光偕弟自六安归   仲:兄弟间排行次序第二
B.虎怒,力不得     肆:尽、极
C.医数十日渐     平:心情平复
D.光莹滑泽如鉴     鉴:镜子
【小题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B.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C.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D.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鞭虎救弟记”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文中的“乙卯”是干支纪年法,“望族”指有名望的家族。
B.作者认为危难时候含光完全到了“忘我之境”,这才有救弟于虎口的奇行,“持短鞭力追”,“以口遍吮之”等都是含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写照。
C.文章写了弟弟对含光的怀念,含光对亲朋的义气、对父母的孝顺,从侧面勾勒出含光的为人处世态度。
D.本文叙事部分生动详尽,善用环境和细节描写,渲染猛虎之威、人力之薄、情势之危,更村托出含光之勇、爱弟之深,与议论部分交相呼应。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息肩,其弟尚一息未殊,以汤灌之,徐苏。
(2)其伤痕历历可数,俱寸许阔,每解表示人,则泪涔涔,念乃兄不置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项脊轩志》)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诸父异爨  迨:________
(2)二世 乳:________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______
(4)大母余曰  过: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墙往往是  母立于兹
B.鸡栖厅     室西连中闺
C.娘指叩门扉曰 比去,手阖门
D.先妣抚甚厚 顷,持一象笏至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小题4】依据本段,“可悲”之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功名未就三件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yù)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为_______(朝代)思想家、文学家。
【小题2】按照拼音写汉字以及解释加点字。
⑴明告(yù)梅者 (___________) ⑵天下之梅也  (___________)
⑶以梅病梅为业(___________) ⑷泣之三日    (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遏其生气B.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不抑耗其实而已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小题5】作者以“病梅”喻______,采用________的写法。抒写疗梅治梅的愿望实际上是表达作者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河南邯郸壁上或题云:“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严子陵钓台或题云;“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凡事不能无弊,学诗亦然。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尽捐。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

(选自《袁枚诗话》卷四,有删改)

【小题1】在“学王、孟、韦、柳者”中,“王孟”往往并称,王维、孟浩然是盛唐“________诗派”的代表;在“太白、东坡以天分胜”中,太白的诗,本学期,我们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风可概括为________。
【小题2】“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语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层的标志句有两句,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凡事不能无弊”,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各种弊端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弟子又幼来耽玩 耽:潜心
B.负才艺,多权谋 负:有
C.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更不复安于梁槛上     安:放,藏
【小题2】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