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人之相,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记述帝王以外的高官名士的事迹的。
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
【小题2】下列加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 失其所,不知
B.及其所既倦     足以极视听
C.犹不能不之兴怀 固国不山溪之险
D.向之欣 或因寄
【小题3】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前面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作者在文中感慨地说道:“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在文中表达感情的时候显得非常悲观。
【小题4】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6:4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 氏 何 厌 之 有 不 如 早 为 所 无 使 滋蔓 蔓 难 图 也 蔓 草 犹 不 可 除 况 君 之 宠 弟 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④,厚将。”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郡》,有删改)

(注)①寤生: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②佗:通“他”,别的。③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④不义不暱(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⑤洩洩(yìyì):快乐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C.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冀/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D.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称帝王的死为“崩”,文中即此意。
B.乘,在文中的意思是兵车,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如“千乘之国”中的“乘”即此意。
C.黄泉,打泉井至深时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D.小人,多指品行不端,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之类坏事的人;有时也用在臣子对君王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指说话人自己。文中的“小人”为后一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其母姜氏受到惊吓,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如初。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同类题2

根据《逍遥游》和《陈情表》,回答下面小题。

(一)逍遥游

庄 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陈情表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飞之也  至:到,到达
B.众人之 匹:比
C.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夸耀、自夸
D.皇天后土实所共 鉴:察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15篇,外篇7篇,杂篇11篇。
B.“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
C.晦朔:月末和月初。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舜、禹、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
B.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C.《陈情表》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向晋武帝阐述了忠孝的关系,做到了以情说理,融情于理。
D.李密在《陈情表》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山川相,郁乎苍苍__________   ②知不可乎得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B.幽壑之潜蛟
C.伯夷之义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3】下列句子“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5】节选的①②两段文字体现了“赋”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这一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突然兴起之意。
【小题1】比较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羽其苗裔邪?  ②不谬哉!  ③分裂天下封王侯  ④尚不觉寤不自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羽)乘势起陇亩之中B.(羽)身死东城
C.(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D.将军战河北
【小题3】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D.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3分)
②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新筑东西城记
(北宋)尹洙
城,武备之一,譬于兵,为器之大者也.。古圣王捍.患底民,弓矢甲胄,与城郭沟池交相为用,以利后世,世人不推究古始,以为王者专任德教,不必城守为固。果如是,武库甲兵将安用邪?圣人以不教战为弃民,兵不可得而废,犹城之不可废。 呜呼!世人未之思也。上之.十六年,始用西师,边将增壁垒,寝为守备。又二年,虏犯塞,震动鄜延之师。自潼关以西,诸州悉城,群议靡然,无复立异者。然而事暴起,严期办,甚者削制度,苟谋亟成。既而不免改作,重伤民力,比之平时预为之图,劳资过半矣。 秦州自昔为.用武地,城垒粗.完,数十年戎落内属益众,物货交会,闾井日繁,民颇附城而居。
韩公作镇之初年,籍城外居民暨屯营几万家。公曰:“是所以资.寇也。”乃.上其事,以益城为请。诏从之。公择材吏,授之规模,东西广城四千一百步,高三丈五尺,基厚皆称是,内与旧城连属, 合为一城。自十月至正月,以毕事闻,总工三百万,秦人壮之。是岁尽冬无甚寒,杵者声讴,以致 其乐焉。
先是,郡有罗谷水,自北山而下,公导之,使西塞故道以治城,众颇为疑。明年夏,大雨,水 循新堤,绝不为城害,众乃服。
或者以虏数敌中国今作城只以自守非制虏术此大不然今之所患边垒未能尽固耳。果尽固,虽虏 至,吾兵得专力于外,胜势多矣。如虏以吾城守既备,息其阋边之谋,则《兵志》所谓“无智名, 无勇功,善之善者”也。公忠国爱人之心,其在兹乎!
自始事,公宴犒慰劳,无日不至。既成,由诸校而上,天子又第其劳加赐焉。《春秋》,列国兴作皆以书。城之四月,某得以州事佐公,故详其实而书之。凡董.役之长,暨 勤事之吏,皆刻名于石阴。庆历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圣王捍.患底民 捍:抵御
B.是所以资.寇也 资:帮助
C.城垒粗.完    粗:仓促
D.凡董.役之长  董:监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其事 使人复葺南阁子
B.秦州自昔用武之地 难俗人言也
C.上十六年 俯察品类
D.为器之大者 惜其用武而不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以军队建设做类比论述了城墙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然后叙述了秦州东西城墙建造的具体过程,盛赞了韩公的建城之举。
B.第二段叙述了西夏入侵时朝廷仓促建城的旧事,和韩公合理规划,有序安排建造做对比,体现了韩公建造秦州东西城墙的功劳。
C.韩公勤政爱民,数十年来秦州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和汉人交流频繁,大多居住在城外,为了让他们安居乐业,韩公到任后,采取了登记户籍、建造城墙等措施。
D.本文叙议结合,语言质朴无华,但议论谨严,词约理精。尤其是对城墙建造作用的议论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军事眼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追求。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或 者 以 虏 数 敌 中 国 今 作 城 只 以 自 守 非 制 虏 术 此 大 不 然 今 之 所 患 边 垒 未 能 尽 固 耳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潼关以西,诸州悉城,群议靡然,无复立异者。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