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②决之:决断政事 ③仓:仓库 廪:仓库中的粮食
既而:后来,不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寡助之至,亲戚之(     )
(2)齐君使治阿(   )
(3)非不深也 (    )   
(4)库无( )
【小题2】下列句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C.夫以老者之智
D.环而攻之而不胜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甲文中“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证实了乙文中的哪种情况?(用原文回答)
【小题6】文中的治国方法对于和平时代的今天有什么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1 02:2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篇,谓之文。文体日增,至八股而遂止。如古文、如诗、如赋、如词、如曲、如说部、如传奇小说,皆自无而有。者。遥计百年之后,必有其人,惜乎不及见耳! (张潮《幽梦影》)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A.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B.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C.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D.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
【小题2】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后来由清末民初学者 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张潮期待百年之后创新的体裁,下列作品最能符合其期待的是( ) (3分)
A.《聊斋志异》B.《红楼梦》C.《少年中国说》D.《狂人日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近世民耳目涂:闭塞;堵塞
B.故农而食之待:等待
C.各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道:通“导”,引导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农不出则乏食非吾所谓传道解其惑者也
B.莫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
C.则桓公霸谨拜表
D.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使酒:酗酒任性。⑤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画横线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高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家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9分,每小题3分)
墨 翁 传
高 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炫璞而市鼠腊,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以其地多槐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这里为杜撰的地名。②墨沈:墨汁。③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④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⑤泚(cǐ)然:冒汗的样子。⑥弸(péng):充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制墨,有定直直:价格
B.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工:精致,美好
C.卑贾以饵众贾:商人
D.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徼:追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苟作以眩俗阙秦以利晋
B.吾窃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何遽戚戚为何以汝为见
D.叹息而去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B.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C.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D.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4分)
译文:
⑵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4分)
译文:
⑶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4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1)辱示《初仕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2)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3)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   扬子云:名雄)
【小题1】第(1)划线句通过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 和 的矛盾。
【小题2】简要说明第(2)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小题3】对第(2)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了解这个世界,这对我无所损害,后世还会有扬子云出现,一定会喜欢我的。
B.世人不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妨碍。后世还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文章的
C.我不了解这个世道,但也不会有害于我。后代会有一个叫扬子云的人来喜欢我的文章的。
D.世人不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害处的,以后我还会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
【小题4】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这封信文笔简洁廉悍,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小题5】结合课文《师说》的主要思想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