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论慎终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矣信:真实
B.此直意在谏者之口杜:堵塞
C.求者日进干:冒犯,冲撞
D.人无焉,妖不妄作衅:犯错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羡乎
B.①虑人致谏,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或一人毁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有乎 ②苟以天下
【小题3】(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近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8 04:2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套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套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令其诗再在,可孝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兰之台而始哭套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舟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甓,如入墟墓。还,与舟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下可留,登岸宿乙宰。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令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别之处及其时相类  适:恰好
B.还,与舟人祭具 治:置办
C.既济,疑有神阴 相:帮助
D.再拜跪伏,毕 祝:祝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读来令人悚然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眷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的业绩,将全部的笔墨倾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凌虚台记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④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正确解释加点字。
①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②不足恃以长久
【小题2】将下列文句断开并加上标点符号: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小题3】对“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B.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C.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D.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小题4】联系第①、第②段,说说太守在此筑台的原因:
① ②
【小题5】“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小题6】简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叙议结合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诗集自序
李梦阳
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鼓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子,顾往往为韵言,谓之诗。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者,雅也。而风者亦遂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悲夫!”李子曰:“嗟!异哉!有是乎?予尝聆民间音矣,其曲胡,其思淫,其声哀,其调靡靡,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王子曰:“真者,音之发而情之也。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非雅俗之也。”李子闻之,矍然兴曰:“汉以来不复闻此矣!’’
王子曰:“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蠡蠡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故曰: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李子曰:“虽然,子之论者,风耳。夫雅、颂不出文人学子手乎?”王子曰:“是音也,不见世久矣,虽有作者,微矣!”
李子于是怃然,已洒然醒也。于是废唐近体诸篇.而为李、杜歌行。王子曰:“斯驰骋之技也。”李子于是为六朝诗。王子曰:“斯绮丽之余也。”于是为晋、魏诗。曰:“比辞而属义,斯谓有意。”于是为赋、骚。曰:“异其意而其言,斯谓有蹊。”于是为琴操、古诗歌。曰:“似矣,然糟粕也。”于是为四言,入风出雅。曰:“近之矣,然无所用之矣,子休矣。”李子闻之,暗然无以难也。自录其诗,藏箧笥中,今二十年矣,有刻而布者。李子闻之惧且惭。曰:予以诗,非真也,王子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然又弘治、正德间诗耳,故自题目《弘德集》。每自欲改之以求其真,然今老矣!
(选自《空同先生集》,有删改)
【注】
①这是李梦阳晚年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文中的“李子”是作者自称。
②琴操:琴曲名。
③箧笥:竹箱之类。
④弘治:明孝宗年号。正德:明武宗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者,雅也作:创作,写作。
B.真者,音之发而情之也原:起源,根本。
C.非雅俗之也辨:分辨,区别。
D.异其意而其言袭:因循,沿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埋然兴曰②拔剑切啖之
B.①不见世久矣②不拘时,学于余
C.①子休矣②吾还也
D.①有刻而布者②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B.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C.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D.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鼓也呻吟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武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提出了“真诗乃在民间”的观点,并用孔子“礼失而求之野”的言论来加以佐证。
B.作者认为一些具有金、元时代特点的民间歌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王叔武表示赞同,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C.王叔武强调“比兴”的重要性,认为文人学子创作的诗大多过于直白,主要是过多考虑用词而忽略情感造成的。
D.在这篇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认为自己的诗只是“韵言”而非“真诗”,这种自我反省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途鼓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
(2)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觞:酒杯
B.信可乐也信:相信
C.虽趣舍万殊趣:同“取”
D.向之所欣向:过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悟言一室之内
C.及其所之既倦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
B.第二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
D.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