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 对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往往有 得:心得,收获
B.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也     明:明亮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也。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B.①余力尚足以入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C.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②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D.①有穴窈,入之甚寒
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小题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院东五里
B.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可再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8 02:4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③。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徐。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 ①嵁(kān)岩:峭壁。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③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清貌。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始土者,环山为城度:测量规划
B.既焚既,奇势迭出酾:疏导
C.视其,则溶漾纡徐蓄:积蓄
D.宗元请志诸石,诸壁措:放置,嵌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描写新堂优美景色的一组是 (   )
①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②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③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 ④窍穴逶邃,堆阜突怒⑤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⑥有石焉,翳于奥草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韦使君“既要使百姓过得安逸舒适,又要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态”的做法给予肯定和推崇。
B.环山一带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山石;被埋藏在污泥之清泉,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的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看似是荒凉的地方,但是韦使君发现了荒凉背后的清泉、山石等美景是不同寻常的。
C.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于是让人铲除荒草,便于在路上行走。
D.作者借宾客之口,抒写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为官者要懂得“因俗以成化”的道理,采取“除残而佑仁”的措施,执行“废贪而立廉”的条律。
四、(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3分)
11.(1)【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3分)
②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4分)

同类题2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远,何招而不致!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简注)
①管子: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的国相,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②屈(jué):竭尽,缺乏。③大命:指国家的命运。④泛(fěng):倾覆,覆灭。⑤卖爵:西汉时百姓可以获得较低的爵位,逢到凶年恶岁时,又可转卖爵位以换取衣食。⑥阽(diàn)危:危险。⑦衡击:横行抢劫。衡,通“横”。⑧畮:同“亩”。⑨廪廪:戒备、畏惧的样子。廪,同“懔”。
(阅读指要)

本文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通过古今对比,来论述有关积贮的重要意义。作者直陈政见,针砭时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情真意切,用心良苦。

(阅读训练)
【小题1】贾谊,又称__________,我们高中阶段学过他的《__________》,其遭际令人感伤,李商隐有“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之慨叹。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用之度(________)    (2)之者甚多(________)
(3)禹、汤之矣(________)(4)怀敌远(________)
【小题3】文章开宗明义,提出“__________”的观点,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意义;接着对比古今,批陈现实,从而正面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进而提出引导百姓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措施。
【小题4】第三段论述旱灾兵祸可能会带来的可怕后果有:(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小题4】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宋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那实际
B.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 亡:灭亡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也  效:效果,功效
D.向使三国各其地 爱:爱惜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孙视不甚惜     暴秦欲无厌
B.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   赢而不助五国也
C.不赂者赂者丧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相继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到了被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开始加速祸患。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成了秦国的郡邑。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5】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借古讽今,告诫宋王朝统治者以六国灭亡的史实为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