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节选自《贾谊· 过秦论(中)》)
注释:①元元:善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民弊   罢:同“疲”,疲惫。
B.秦战国而王天下   离:经历
C.仓廪     发:打开
D.吏不能   纪:记载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过秦论》(上)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客观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7 02:5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已为墙,凡变矣。  再:第二次
D.后五年,吾妻来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逾庖而宴,鸡栖厅    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当南日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顷,持一象笏至 凌万顷茫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是对项脊轩环境的介绍,把原来的情况同修葺后的情况比照起来写,十分生动。景物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的反映。
B.第二段写轩中怀旧,先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接着用“先是”转入追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三段写他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这里稍加点染,不仅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
D.本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写的是生活琐事,但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的感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笔札。一日,坐轿拜客,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及出视,骡车也。生怒叱之。李曰:“奉明谕,止言备舆,未言备轿。”生曰:“汝真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谏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典?”生愕然曰:“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遂解骡乘之,令李步随后,曰:“汝既腹有书笥,亦知此间武城之事乎?”曰:“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而记曾子居武城,独别之曰南,是鲁当日有两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曰:“俗传澹台灭明所居为费县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县。此说谬妄。”生曰:“汝何所见而云然?”李曰:“《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取邾师,获鉏弱地。’哀公八年:‘吴师……伐武城,之。’《孟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即今费县之武城也。《齐乘》亦谓‘子游弦歌旧邑,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而从无两武城之说。”生曰:“果尔,则《史记》所载,何独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鄙见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别两地而言。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亦其例也。”生大叹赏。归述于费令,亦奇之其役,拔充礼书。不一年,致千金产,称里中富户。

后文涛先生修《临淄县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备顾问,挈之俱往。而谈临淄旧典,皆属淄川县事。生怪问之。李曰:“小人箧中秘书,只有淄川,并无临淄。”生大疑,急索秘册以观。盖《说铃》两本,破碎不全,仅《山东考古录》十余页,及《闽小记》四五页。而当日舆轿之论,武城之考,偶然于数页中道着耳!生乃叹曰:“文人命运所到,享重名邀厚福,皆此类也。”其叔闻之,亦大笑,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铎曰:“俭腹子挟芝麻《通鉴》,翩翩然置身台省,亦趁着十年好运耳!”

(取材于沈起凤《谐铎·骡后谈书》)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序>》)

(注)①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与后文的曾子、子游同为孔子弟子。②旧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发现澹台灭明是当地的人才。③俭腹子:腹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鉴》:吴地人好食芝麻茶点,有商家用残缺的《通鉴》包装茶点,一位多次买过这种茶点的人从包装纸上学了点零碎知识,到处卖弄时被识破,其人被戏称为“芝麻通鉴”。④台省:唐代朝廷诸省的并称,后泛指显官要职。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为费县令借笔札 司:掌管
B.奉明谕,止言备舆 适:刚才
C.伐武城,之 克:攻下
D.其役,拔充礼书   除:任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及出视,骡车也   僧笑曰
B.令李步随后 别两地而言
C.而记曾子居武城   而谈临淄旧典
D.享重名邀厚福     僧畏慑,拳足
【小题3】对下列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
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这正是我的家乡
C.夫与邾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那与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
D.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赏给他资产和农具,送给他回家的路费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不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②归述于费令,亦奇之。
【小题5】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恰当的熟语或成语填空。
从“学识”看,《骡后谈书》中的李升与《夜航船<序>》中的士子都可谓_____。不过李升在论述关于“武城”的问题时可谓_____,令谢生心服口服;而士子在僧人面前的高谈阔论则可谓_____,博人一笑而已。
【小题6】李升与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作者们借以表达的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
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D.掇其尤其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殆穷者而后工也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敛貲材以送其行
D.辄抑于有司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B.“穷而后工”这一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这与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异曲同工。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全文并不是主要评论梅圣俞的诗歌艺术,而是借诗序表达了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达“得施于世”的命运的悲叹。
【小题4】用“/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4分)
(2)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贫乐庵记

(金)耶律楚材

①三休道人税居于燕城之市,榜其庵日贫乐。有湛然居士访而问之日:“先生之乐可得闻 ?日:“布衣粝食,任天之真。或鼓琴以自娱,或观书以自适,咏圣人之道,归夫子圭旦。于是息交游,绝宾客,万虑泯绝,无毫发点翳于胸中。其得失之倚伏,兴亡之反覆,初不知也。吾之乐良以此耳!”日:“先生亦有忧乎?”日:“乐天知命,吾复何忧?”

②居士进日:“予闻之,君子之处贫贱富贵也,忧乐相半,未尝独忧乐也。夫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是故君子之得志也,位足以行道,财足以博施,不亦乐乎!持盈守谦,慎终如始,若朽索之驭六马,不亦忧乎!其贫贱也,卷而怀之,独洁一己,无多财之祸,绝高位之危,此其乐也。嗟流俗之未化,悲圣道之将颓,举世寥寥无知我者,此其忧也!先生之乐,知所谓矣;先生之忧,不其然乎?”道人瞪目而不答。

③居士笑日:“我知之矣。夫子以为处富贵也,当隐诸乐而形诸忧;处贫贱也,必隐于忧而形诸乐。何哉?第恐不知我者,以为洋洋于富贵,而戚戚于贫贱也。”道人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吾子之谓矣。请以吾子之言以为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空缺处的虚词是( )。
A.夫B.哉C.欤D.矣
【小题2】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小题3】第③段中说“处贫贱也,必隐于忧而形诸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说)
【小题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赞扬了居士安贫乐道的精神。
B.抒发了道人深受启发的喜悦。
C.突出了居士谦虚自抑的品行。
D.表明了道人认同居士的观点。
【小题5】第②段说理思路清晰,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