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西气东输”线路穿越的省区中,涉及黄河流域的有 ( )。
A.宁、陕、晋、川、鲁
B.甘、宁、陕、晋、豫
C.青、甘、宁、内蒙古、豫
D.新、青、陕、晋、豫
【小题2】图示区域内全国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 ( )。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小题3】下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有利于改善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程是( )。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10-23 07:0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 )
A.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
B.东部沿海消费水电、核电为主
C.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
D.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石油
【小题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
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 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鄂尔多斯市从众所周知的“扬眉吐气”(羊、煤、土、气)之城转变为“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还建成了绿色农畜产品基地。
材料二 下图为“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分布图”。
(1) 鄂尔多斯市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了产业集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有利于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鄂尔多斯从粗放的畜牧业生产向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促进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地积极发展坑口电站,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 年初,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西起霍尔果斯南至广州)正式开工并于 2011年建成。下图为“西气东输二线示意图”。
材料二: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大量占用耕 地、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1)天然气从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来分属于
资源。
(2)图中 A 所在省区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和
。该省区目前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3)该工程建成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积极影响有
和
。
(4)针对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和
。
(5)除了西气东输以外,我国还有
、
等大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同类题4
川气东送引总投资626.76亿元,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东至上海,管道总长2170km,年输送天然气120亿 m3。 读川气东送路线图。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川气东送工程建设中最大的自然障碍是
A.江南丘陵
B.巫山
C.高原
D.冰川
【小题2】建设川气东送工程的原因是
①西部地区能源相对充足,自给有余 ②东部地区常规能源缺乏,供不应求
③西部地区水能丰富,不需要天然气 ④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源需求量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同类题5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存在着明显的富集区和贫乏区。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的资源问题是 ( )
A.水资源日趋紧张的问题
B.资源的严重浪费问题
C.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发展不协调问题
D.土地资源压力过大问题
【小题2】由于工程沿线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用煤,从而将有效降低城市环境的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白色污染
D.重金属污染
【小题3】沿西气东输干线自西(轮南)向东(上海),下列地理事物变化不正确的叙述是( )
A.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C.自然资源越来越充足
D.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相关知识点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