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大慧寺记

刘大櫆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注)①浮屠:指僧人。②李东阳:明朝诗人,至吏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视平地数仞 殆:大概
B.自公辅以上有当世者为文 名:名望
C.寺后积土成 阜:小山
D.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  舆致:车载而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其内又必请中朝之贵人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B.此孔子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夫晋,何厌
C.为人臣患得患失   东犬西吠,客逾庖
D.其归且将无所不至   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慧寺位于宛平香山的畏吾村,被本地人称为“大佛寺”,是明正德年间皇帝督促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
B.大慧寺的西面,有许多墓冢,高大雄伟,石人石兽传立在坟前,大都是司礼太监张雄族亲的坟墓。
C.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通过明大学士李东阳被太监所挟撰写碑文一事,来讥讽官场上的患得患失,阿附权势。
D.文章后两段,作者分析了中朝贵人与宦寺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指出为人臣者低首下气的原因,笔力遒劲。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2)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
【小题5】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12:0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玮在镇戎,尝出战少捷,侦虏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行愈缓,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西蕃军将至,逆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憩士马,少选决战。”蕃人方苦疲,皆欣然,严军而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曰:“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蕃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蕃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吾以此取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陈(_________)
(2)所(_________)
(3)利(_________)
(4)阑(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广百骑皆大恐 我不欲乘人
B.试群猫,莫不然者 渴则饮
C.进兵交战,大败还 故虽用败兵战必胜也
D.汉王伤胸,扪足曰 负薪者伏而就罪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2)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小题4】以上两篇短文说明作为一名好的将领,需要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百姓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释:①廨(xiè)舍:官署,官舍。   ②谳(yàn):审案定罪。
【小题1】下列选项,和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素成龙
A.①璧归赵   ②乃使其从者
B.①卒见相如 ②空以身草野
C.①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矣
D.①单于其节 ②天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徒见欺 ③何以复国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为百姓所称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⑧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A.①③④B.②④⑧C.③⑤⑦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檄成龙造浮桥济师”一句中,檄也是声讨的意思。
C.于成龙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就因政绩卓异而被总督推荐;后来他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冈同知、福建按察使等职,任职这些地方,他多行善政,政绩同样很突出。
D.于成龙至江南后,衣食住行很简陋,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 在那里几个月后,政令教化使江南民风大改变,但他本人却受到豪强的排挤诽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②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小题4】(小题4)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  为:发出
B.发尽指冠 上:向上
C.严更笑不可    抑: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    殆:几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