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小题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小题5】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小题6】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6 04:0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刚说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 令:美好
B.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    佞:巧言
C.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鞠:审问
D.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鄙:鄙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州守王奇与蛮战死     遂去,不复与言
D.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因生性刚直,并未领王安石的情,最终不肯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本文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写法,叙事时善于抓住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形象个性鲜明;议论时多引用儒家经典阐发事理,事理清晰明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2)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绝如缕:细丝。
B.苏子然愀:忧愁凄怆。
C.而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D.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虽:虽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师道之不传久矣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
C.举匏尊相属木直中绳,輮为轮
D.山川相缪,郁苍苍知不可骤得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2分)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A.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糜鹿
C.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D.上食埃土,饮黄泉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渺渺兮予怀
B.客有吹洞箫者
C.而今安在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5】对上面语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客”描述曹操打败刘备、攻破荆州、沿江东下、战舰千里、旌旗蔽日的宏大场面,目的是赞扬曹操的军事才能。
B.文中之“客”有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悟。
D.苏子的思想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您
B.人不事师益:利益
C.仆往闻庸、蜀之南,雨少日恒:经常
D.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小题2】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先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的要求直接谢绝。
B.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致被逼得不能安居长安。柳宗元以此说明师道之衰,以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作者不仅赞美了韩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D.第三段中作者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抑“从师”做法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及其他课内语句。(11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5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封员外郎密阁校理丁君墓志铭
王安石
①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晋陵丁君卒。王某曰:“噫,吾僚也,方吾少时,辅我以仁义者。”乃哭吊其孤,祭焉而许以铭。越三月,君婿以状至,乃叙铭赴其葬
②君讳宝臣,字元珍,少与其兄宗臣皆以文行称乡里,号为“二丁”。景祐中,皆以进士起家。君为峡州军事判官,与庐陵欧阳公游相好也。又为淮南节度掌书记。或诬富人以博,州将,贵人也,猜而专,吏莫敢议,君独力争正其狱。又为杭州观察判官,举者兼州学教授,又用举者迁太子中充,知越州剡县。盖其始至,流大姓一人,而县遂,卒除弊兴利甚众,人至今言之。于是再迁为太常博士,移知端州。侬智高反,攻至其治所。君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免一官,徙黄州。会恩除太常丞,监湖州酒,又以大臣有解举者迁博士,知越州诸暨县。其治诸暨如剡,越人以君为循吏也。英宗即位,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编校秘阁书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③君质直自守,接上下以恕。虽贫困,未尝言利,于朋友故旧,无所不尽。故其不幸废退,则人莫不怜,少进也,则皆为之喜。居无何,御史论君尝废矣,不当复用,遂出通判永州。世皆以咎言者,谓为不宜,夫驱未尝教之卒,临不可守之城,以战虎狼百倍之贼,议今之法,则独可守死尔,论古之道,则有不去以死,有去之以生。吏方操法以责士,则君之流离穷困几至老死,尚以得罪于言者,亦其理也。君以治平三年待阙于常州,于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以四年四月四日卒,年五十八。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者兼州学教授  用:任用
B.流大姓一人,而县遂 治:遍及
C.免一官,徙黄州  坐:由……获罪
D.越人以君为循吏也 滋:更加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元珍任峡州军事判官时,与欧阳修交往甚密。担任淮南节度掌书记时,有人借赌博诬陷富人,依法处理了这个案件。
B.侬智高率叛军攻打丁元珍的官署,丁元珍虽亲自出战,但由于指挥不利,惨败而逃,因罪被免官,调任黄州。
C.丁元珍为人正直自守,待人宽容。他自己虽然生活贫困,但对朋友故交,乐意竭尽所有,因而深得人们爱戴。
D.丁元珍在英宗即位后,任过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因御史弹劾,被外放永州任职,后来才任尚书司封员外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哭吊其孤,祭焉而许以铭。越三月,君婿以状至,乃叙铭赴其葬。
(2)故其不幸废退,则人莫不怜,少进也,则皆为之喜。
【小题4】丁元珍在为官上哪些方面值得肯定?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①⑤⑥D.②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