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没有。
C.晋侯饮赵盾酒 “饮”,请……喝酒。
D.赵盾弑其君 “弑”,杀,只能用于臣杀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厚敛以雕墙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B.①坐而假寐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①莫之继也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D.①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盾不忘恭敬。组麂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弑君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6 12:0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小题1】下列对文章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B.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C.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D.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以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释:①结夏课:举子考进士不中,退而肄业学习,称过夏,结业出学后称为结夏课。②脱屣:摆脱而不当一回事。③靳:吝惜。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时时酿酒为______________ (2)庶几乎不负古人者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亭记

宋代:苏舜钦

予以罪,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

一日过郡学②,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③水得微径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⑤,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租赁。②郡学:苏州府学宫。③并(bàng):“并”通“傍”,沿水而行。④杠:独木桥。⑤北碕:北边曲岸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以罪,无所归 废:(被)黜废,罢官
B.形骸既则神不烦 适:到……去
C.隔此真趣,不亦哉   鄙:庸俗,浅陋
D.安于冲旷,不与众驱   冲旷:冲淡旷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舒所怀,不可得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B.并水得微径杂花修竹之间   迁客骚人,多会
C.遂钱四万得之   不物喜,不以己悲
D.古才哲君子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C.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远志向。
D.文章清晰地留下了仿效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作者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2)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祖 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③,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③谯: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 审:慎重
B. 今遗黎既残酷 被:遭受
C. 遂使戎狄乘 衅:间隙、破绽
D. 复遣使通好,且求互 市:交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违此二者,求成功  未能定秦,狼狈
B. 人有奋击志 不胜犬马怖惧
C. 梁武志并吞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D. 帝以逖豫州刺史    故人争之用
【小题3】祖逖在得到晋元帝任用后,采取哪些措施逐步增强实力?请分条概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
(2)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