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项羽之死》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项王军垓下壁:设营驻扎
B.持短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②自刎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分)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4分)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27 05:2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而反之,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齐 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延庆字仲远,中进士第。神宗初,以集贤校理历开封府推官。有卫士告黄衣老卒筒火入直,延庆察卒色辞,疑焉,询之,果为所诬,即反坐告者。事闻,帝重之,知河中府。

王韶进师河州,羌断其归路。延庆曰:“兵事非吾所宜预,然主帅在难,不急援之,恐败国事。”遂兵赴救,羌解去,韶得全师还。转运判官蔡曚劾其擅兴,朝廷问知状,易曚他道。韶入朝,延庆摄熙帅。元夕张灯,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延庆觇知,悉斩以狗,伏者宵溃。蕃官诈称木征欲降,邀大将景思立来迎。延庆悉之,命毋辄出,即违节制,虽有功亦诛,思立不从,卒败死。

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本道旧不置都钤辖,至是特命之。茂州羁縻州蛮族九,自推一人为将统其众,将常在州听要束。州居群蛮中,无城堑,惟树鹿角为固。蛮屡夜入剽人畜,徼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琪上于朝,诏延庆度其利便,延庆下其事,琪已去。后守范百常以为利,筑之。蛮酋诉谓侵其土地,乞罢筑,不许。蛮数百奄至,拒却之。

夏人禹臧苑麻疑边境有谋,使人入塞卖马,吏执以告。延庆曰:“彼疑,故来觇。执之,是成其疑。”约马直授之使去。疆吏入敌境攘羊马,得而戮诸境上,且告之曰:“两境不相侵,则相保以安,故戮以戒。若有之,亦当尔也。”夏人悦服。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子莱人义焉。尝得《安南行军法》读之,仿其制,具为书上之。时鄜延吕惠卿亦分画兵,延庆条其不便,神宗善其议。元祐中,卒,年六十二,官庀其葬。

(选自《宋史·蔡延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B.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C.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D.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如明清时必须通过殿试。
B.檄(文):是一种只能由皇帝发布的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D.蕃官:对宋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所任朝廷官职的称呼,职位由枢密院与兵部掌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延庆有洞察力。卫士告发黄衣老兵拿着筒火值班,蔡延庆调查后发现是被人诬陷,于是他便按照法律给那位卫士定罪。
B.蔡延庆很有预见。木征诈降要景思立去迎接,但蔡延庆洞悉其阴谋,下令不许擅自出城,但是景思立不听,最终兵败而死。
C.蔡延庆讲究策略。夏人禹臧苑麻派人进塞内卖马,蔡延庆放了被抓住的人;对擅入敌境偷抢羊马的小吏则将其杀死,让夏人心悦诚服。
D.蔡延庆敢于进言。王韶被围困,他向皇帝进言,使其得救;李琪离职后,他又上奏皇帝请求筑城,打败了数百蛮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
(2)蛮屡夜入剽人畜,缴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二年,周使召公过礼晋惠公,惠公礼倨,召公讥之。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军败,获晋公以归。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秦缪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于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卒与粟,自雍绛 属:连续B.欲诛之,其无乎?  辞:推辞
C.惠公礼,召公讥之   倨:傲慢D.乃令使谓秦缪公    间:暗中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是
A.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B.里子寡人不得立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寡人争之弗能得,故秦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
D.亡郑晋,于晋得矣 持千金之资币物,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克使迎夷吾梁 嘉为先言秦王
B.内犹有公子可立者外求    秦王必喜善见臣
C.始夷吾河西地许君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D.秦缪公发兵送夷吾于晋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是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只用于男性,和“弟”的用法不一样。“弟”有时可以指女性,如“骊姬弟生悼子”。
B.“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寡人”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
D.“东道”指请客的主人或接待别人的人。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因郑国在秦国之东,甘愿做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或“东道主”。
【小题5】下列选项中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小题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B.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C.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D.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夷吾想回晋国继承君位,吕省、郤芮等人对此很怀疑,认为只有借助强国的力量回国,才不会有危险,因此夷吾派他们去贿赂秦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秦国饥荒攻打他们,理由是“之前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晋国战败,惠公成为俘虏,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太子圉继位。
【小题8】(1)秦缪公派兵送夷吾归国和惠公夷吾元年“倍秦地”一事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有记载,相对应的文字为“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请翻译这句话。
(2)面对晋国和秦国的合围,郑国危在旦夕,“乃间令使谓秦缪公”并以“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的说辞成功说服秦缪公退兵。这说辞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表述总结得更为简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请翻译这句话。
【小题9】《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但就是这样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却在大兵压境之时,“夜缒而出”,独闯秦营,最终使秦国退兵。综合选文、课文与《东周列国志》里的这段文字,分析一下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