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乌江自刎(节选)◎司马迁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诸君溃围,斩将,刈(yì割)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刎而死。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项王自不得脱我至军中
B.持短接战诸郎中执
C.诸君溃围若属皆且所虏
D.非用兵罪也是寡人过也
【小题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3分)
①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②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③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⑤乃刎而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兵败逃到东城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他感慨今昔,不由发出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
B.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结局并非不会打仗,项羽率兵几番冲杀,斩将杀士,给汉军以重创,让部下很是佩服。
C.乌江亭长停船等候项羽,但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了他的劝说,而与部下弃马步行作最后的拼杀。
D.司马迁肯定了项羽消灭暴秦的伟业,但也为项羽的结局深感惋惜,希望后世能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3分)
译文: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4分)
译文: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5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2 04:2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共同,一齐。
B.徒慕君之高义也 高义:高尚的品德。
C.其势不俱生 俱生:共同生存。
D.臣等不肖   不肖:不能理解。
【小题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游视听之娱。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④∕②⑤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③⑤
【小题3】关于舍人们与蔺相如的谈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怯懦,蔺相如举廷叱秦王的事,证明自己并不缺乏勇气。
B.舍人们觉得蔺相如的避让有辱身份,蔺相如的回答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
C.舍人们的劝谏是心胸狭隘的表现,蔺相如的话表现出他先处理国事再计较私仇的胸怀。
D.舍人们以辞去为由劝谏蔺相如,蔺相如用有理有据的一席话来消除舍人们的误解。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轻,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信视之通“熟”,仔细地
B.虽长大,好带刀剑若:你
C.数以策项羽干:激怒
D.王素无礼慢:傲慢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表现韩信才能卓出,不同于常人的一项是(  )
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④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⑤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⑥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A.①④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面对淮阴屠中少年的侮辱,韩信没有挺身反抗,表现了他忍辱能屈的大丈夫品行。
C.滕公很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由于未得重用,韩信选择离开刘邦。萧何追之,并向刘邦力荐韩信。最终,刘邦听从了萧何,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同类题3

【甲】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选自《左传》)
【乙】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秦若退师,晋势已孤,不足畏矣。”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但其老不见用。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辨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乃受命而出。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堪也   堪:忍受
B.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佚之狐在旁赞言曰   赞:参与
D.强为寡人一行 强:勉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B.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的话语,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被举荐去退秦,虽发了一番牢骚,但由于郑伯的软硬兼施,他最终“受命而出”。
D.两段文字叙述的是同一事件,但甲文是史书,叙事概括;乙文是历史小说,叙事详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含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唯君之 图:考虑、计划
B. 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C. 将取之 焉:怎么、为什么
D. 又欲肆其西   封:边境、疆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缒而出 夜:名词动用
B. 既东郑 封:名词使动
C. 若不秦 阙:使动
D. 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作状语
【小题3】下列各项对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宾短语后置
B.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C. 夜缒而出,见秦伯 判断句
D.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小题4】下列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B.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赔偿呢?
D. 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陪给邻国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