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B.唯大王命之唯:只。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度:常态。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次:次序,先后次序。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文: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4 03:2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袍,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袍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日: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占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日:“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 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日:“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日:“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
【注】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计邀截、袭击为奇。②朴樕:一种灌木类的小树,泛指树枝。
(节选自《尉缭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开百里 陈:陈列。
B.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当:抵挡。
C.舍不平陇亩   舍:住宿。
D.援袍而鼓忘其身 援:持,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B.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C.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D.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B.文章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C.作者认为战争取胜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人心所向。
D.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自己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2)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正卿,亡不越,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②溜:屋檐。③宣子:即赵盾。
【小题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观其丸也   辟:通“避”,躲避
B.使鉏麂之   贼:偷窃,盗窃
C.亡不越 竟:通“境”,国境
D.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厚敛雕墙 以于朝
B.谏不入 过能改
C.虽猛何正卿
D.则社稷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墙不按法度,“既而大叔命西部、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将袭郑”,欲夺取王权,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C.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也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表现,这都属于正面描写。
D.对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表明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又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行孝的美德。
【小题2】下列对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她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她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B.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C.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译:(郑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译:品德不好的人的母亲,都曾经吃过品德不好的人的饭食,从来没有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赏给她们。
【小题3】下列文言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C.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注 ①曲直:理亏理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召有司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遵守约定)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大王弗予城而赵璧(欺骗)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使其从者衣褐
B.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蔺相如获全于璧也,天也
C.今奈何使舍人怀逃之 且秦强赵弱
D.夫秦王既按图予城 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小题3】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按剑而曰 跽: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B.刑人如恐不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称王
D.为大王不取也 窃:急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非不能也,是不为
B.立饮之  拔剑切啖之
C.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D.故遣将守关,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胜,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樊哙“巧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特点。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远兜远转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