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晚岁诗文愈奇,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校:校考,主管科考。②永陵:明世宗嘉靖皇帝陵墓,此处指世宗本人。③继室:续娶的妻子。④石公:袁宏道自号石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A.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B.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C.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D.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生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B.“表”是古代臣子呈于君主一种文体。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一般用来陈述衷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C.“数奇”即命数不好。古代占法以偶为吉,奇为凶。“朔漠”中的“朔”指北方之意,含有此义的还有朔风、朔气、朔望、朔方、朔客等。
D.“曲蘖”本指酒母,代指酒。古代对酒的称呼还有醴、醪、曲生、琼浆、玉液、绿蚁、杜康、欢伯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文长诗文书画无一不佳,参赞军事亦有“奇计”,才高却潦倒,这令他在为文长立传时,饱含景仰和悲悯的复杂情感。
B.徐文长一生备受冷落与恃才傲物有关,“客诸”幕府,他敢于傲视胡宗宪,将士却跪爬着跟胡公说话,故他被胡宗宪赏识是个例外。
C.失意仕途转而恣情山水、穷览风物,徐文长胸中不平之气始终不曾磨灭,表现在诗中或低沉或奔放。他终因“愤益深”而得狂疾。
D.本文重在表现徐文长的“奇”而“雅不与时调合”的一生,他甚至不惜自残来与世道相抗争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文人中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代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然竟不偶。
②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3 05:1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B.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C.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D.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期所设官职,是当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北宋的范仲淹曾任此职。
B.领:指官员兼任某职,通常指兼任较低的官职。文末出现的“赠”则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C.出:调动官员的一种方式,即离开京城到地方上任职,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
D.台谏:台官和谏官的合称。台官负责检举弹刻官吏,谏官是负责规谏君主的官员。本段中出现的“御史中丞”一职即是谏官的一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年少聪明好学,他写文章动笔如飞,见者服其精妙。
B.王安石力主变法,先后在衣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方面采取了变法措施。
C.韩琦的规谏上疏给皇上后,皇上有所感而觉悟,于是让王安石辞职,把被贬的吕诲调回。
D.王安石的变法遇到了重重阻力,从朝中许多大臣到两宫太后,都反对变法,于是王安石被罢相,变法失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父应诏,江西佥事。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丁父忧,请告归。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复察典,语颇示异。群小借以攻丕扬。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隉,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天启初,大起遗佚。元荐格于例,独不召。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遽别去。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通籍,指做官。“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C.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D.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也被他谢绝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2)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滕康,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尚书工部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靖康二年,元帅府闻康习宪章,召至济州。康率群臣劝进,除太常少卿,使定登极礼仪。凡告天及肆赦之文,皆康为之,辞意激切,闻者感动。会显谟阁学士孟忠厚乞用父任减年迁官,康言:“忠厚,隆祐太后之侄也,太宗以来,凡母后兄弟之子无为侍从者。”武义大夫康义用登极恩,迁遥郡刺史,康又封还词头,言:“恩例迁官一等,谓于阶官上进一阶。今康义得特旨转一官,自武义大夫躐上遥郡刺史,名为迁一官,实升五等,紊法之甚也。自古召乱之源,非外戚挠法,则内侍干政,汉、唐可鉴。”凡再降旨,竟不肯行。知江州陈彦文用刘光世奏,录其守城功,迁龙图阁待制,康以光世所上彦文功状前后牴牾,阁而未下,宰相力主彦文趣康行词,康论不已,宰相衔之,会布衣省试卷子不合式,康以其文取之,谏官李处遁论奏,遂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杭州洞霄宫。
建炎三年,宰相吕頤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未几,上请太后奉神主如江西,以参知政事李邴权知三省枢密院事,康为资政殿学士,同从卫以行。邴辞疾,又命康权知,以刘珏为贰,赐康褒诏,许缀宰执班奏事。
康从卫至洪州,刘光世护江不密,金人绝而渡,康等仓卒奉太后趋虔州。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康与珏无忧国之心,至使太后涉险,为敌人追迫,责授康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未几,许自便,复左朝请大夫,提举明道宫。绍兴二年九月卒,年四十八,八年,追复光龙图阁学士。
《宋史 卷一百三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B.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C.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D.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亦称“表字”,人的别名,古人的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滕康的字与名即是。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使用靖康年号刚二年时,宋钦宗赵桓投降金国,成为俘虏。
C.刺史,又称刺使,中国古代职官。秦时每郡即设此,任监察之职。后来各朝代一直沿用,刺史制度成为维护皇权的手段。
D.省试,科举中的吏部试,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吏部主持,每三年一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康学识丰厚,文采卓越。进士出身,还考中词学兼茂科。对宪章制度、典庆礼仪都较为精通,靖康年间,其拟定的朝廷文告,感人至深。
B.滕康忠于职守,直言进谏。太后至亲要求提前升迁官职,滕康上奏阻止;武义大夫康义破例升职,滕康直接退回封赏文书,抗旨不从。
C.滕康不畏权贵,刚正有节。刘光世上报朝廷陈彦文守城有功,但前后说法不一,滕康不顾宰相意愿,没有同意陈彦文升迁官职。
D.滕康仕途坎坷,屡遭贬降。曾经因为省试试卷原因道人弹劾而降职出京为官,后又因为太后涉险一事,被降职担任永州地方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力主彦文趣康行词,康论不已,宰相衔之。
(2)邴辞疾,又命康权知,以刘珏为貳。赐康褒诏,许缀宰执班奏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韩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承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亲解孝宗丱角注之傅其首,赐金器、笔砚、监书、鞍马。年十二,赐三品服。绍兴十七年,中两浙转运司试。明年,登进士第,调太社令。乾道二年,迁户部郎官、主管左曹,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初,代者以乏兴罢,交承,为缗钱仅二十万,明年奏计乃四倍,且以其赢献诸朝。帝嘉之。拜司农少卿,进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权知江州。七年,授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条奏军中六事,乞备器械、增战马、革滥赏、厉奇功、选勇略、充亲随等,朝廷多从之。先是,军中骑兵多不能步战,彦直命骑士被甲徒行,日六十里,虽统制官亦令以身帅之,人人习于劳苦,驰骋如飞。事闻,诏令三衙、江上诸军仿行之。明年,兼工部侍郎,同列议:大辟三鞫之弗承,宜令以众证就刑,欲修立为令。彦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则善类被诬,必多冤狱。且笞杖之刑,犹引伏方决,况人命至重乎?”议卒格。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既至,几罹祸者数,守节不屈,金卒礼遣之,帝嘉叹。迁吏部侍郎,寻权工部尚书。寻知温州,首捕巨猾王永年穷治之,杖徙他州。奏免民间积逋,以郡余财代输之,然以累欠内帑坊场钱不发,镌一官。海寇出没大洋劫掠,势甚张,彦直授将领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贼首,海道为清。久之,再为户部尚书。卒,特赠开府仪同三司,赐银绢九百,爵至蕲春郡公。
注丱角: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的发式。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B.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C.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D.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被奉祀时尊称的名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宗、文帝、武帝等。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笞杖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指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部、腿或背部的刑罚。
D.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骑士被甲徙行 被甲:穿着盔甲
B.几罹祸者数 罹祸:遭受灾祸
C.犹引伏方决 引伏:俯下身子
D.奏免民间积逋 积逋:累欠的赋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彦直自幼聪明。他六岁跟随父亲拜见皇帝,受命书写,就跪着写了“皇帝万岁”四个大字,得到皇帝的夸奖,并因此得到了一些赏赐。
B.韩彦直治军有方。在他做御前诸军都统制时,经过训练,使大多数不能步战的骑兵后来能够健步如飞。不久,他又命令三衙、江上诸军效仿。
C.韩彦直能够不辱使命。韩彦直接受皇帝命令后慨然前往金国,尽管受到金使多方刁难,他几遭祸难,却依然坚守气节,最终圆满完成使命。
D.韩彦直关心百姓。在他担任温州知州期间,奏请减免民间拖欠的赋税,用郡中多余的钱财替百姓代缴,结果因屡次拖欠内库钱财,坊场钱发不出,被降官一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则善类被诬,必多冤狱。”
(2)彦直授将领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贼首,海道为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上皇既归,瓦剌复请朝贡。先是,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至三千余,赏赉不餍,遂入寇。及是又遣使三千来朝,谦请列兵居庸关备不虞。京师盛陈兵,宴之。因言和议难恃,条上安边三策。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也先入寇,多为内应,谦谋散遣之。因西南用兵,每有征行,辄选其精骑,厚资以往,已更遣其妻子,内患以息。谦以上皇虽还,国耻未雪,会也先与脱脱不花构,请乘间大发兵,身往讨之,以复前仇,除边患。帝不许。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性故刚,遏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腔热血,意洒何地!”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坐以谋逆,处极刑。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释:①选耎:怯懦不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B.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C.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D.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科举中通过殿试的人,依成绩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内外艰,古代一般称遭母丧为内艰,遭父丧为外艰,文中指同时遭父母去世。
C.正统,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改年号。
D.壬午,是用天干地支组合记录日序,天干地支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为官正直,不事逢迎谄媚。他每次进京议事,都空着口袋去,那些权贵们不能不心生怨恨;又蔑视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招致了怨愤。
B.于谦深谋远虑,积极绸缪国事。瓦剌派三千使者来朝,他鉴于以往教训向朝廷请求列兵关塞防备不测;看出难凭和议长久安定,呈上三条安边政策。
C.于谦生性刚烈,勇于为国献身。遇到不如意,就摸着胸口叹息无法为国家奉献牺牲;积极请求亲自带兵讨伐敌人。
D.于谦俭朴清廉,不贪荣华富贵。皇帝赐他豪宅,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死后被抄家,没有多余的财产,视为珍宝的只有皇帝赐的蟒衣、剑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2)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也先入寇,多为内应,谦谋散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