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小题1】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遇之礼:用礼节来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B.③⑤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6-05-03 04:5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延弟白泽,年十一,道母忧,居丧以孝闻。世祖闻而嘉之。长而好学博通,敏于当世。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后蠕蠕犯塞,显祖引见群臣议之。白泽曰:“陛下钦明则天,比踪前圣,而蠢尔荒愚,轻犯王略。今若銮與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显祖从之,遂大破虏众。白泽本字钟葵,显祖赐名白泽,纳其女为。显祖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白泽上表谏曰:“伏见诏书,禁尚书以下受礼者刑身,纠之者代职。今之都曹,古之公卿也,皆翊扶万几,赞徽百揆,风化藉此而平,治道由兹而穆。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显祖纳之。太和初,怀州民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将杀刺史。文明太后欲尽诛一城之民。白泽谏曰:“臣闻上天爱物之生,明王重民之命,故杀一人而取天下,仁者不为。且《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群凶肆虐,轘裂诛尽。合城无辜,奈何极辟?不诬十室,而况一州,或有忠焉,或有仁者,若淫刑滥及,杀忠与仁,斯乃西伯所以叹息于九侯,孔子所以回轮于河上。伏惟圣德昭明殷鉴,水镜前礼,止迅烈之怒,抑雷霆之威,则溥天知幸矣。昔厉防民口,卒灭宗姬;文听舆颂,终摧强楚。愿不以人废言,留神省察。”太后从之。太和五年卒,谥曰简。

(节选自《魏书·张白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B.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C.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D.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嫔,古代对妇人的美称,也可代指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嫔的地位次于皇后、妃子。
B.百揆,官名,大多指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
C.轘帜裂,即车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车上硬撕裂为五块。
D.殷鉴,说的是周的子孙应以殷商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泽好学博通,事亲至孝。白泽博采众书、好学聪慧,且孝行深受皇帝赞许,因能厉行节俭行孝,死后受封谥号“简”。
B.白泽积极应变,退敌有功。敌兵犯境,显祖召见群臣商讨对策,他分析敌情,提出退敌主张,显祖采纳,于是击败敌军。
C.白泽敢于进谏,维护法度。显祖“羊酒之罚”,有失法度,他上奏规劝,认为应按律令旧法,仿效从前典章,显祖接受。
D.白泽体恤百姓,处事有方。“怀州一案”,太后要株连全城,他引《周书》话语、举前人得失的事例来劝阻,太后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
(2)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愚昧
C.收天下之兵     兵:兵器
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坚固的地势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3】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这段文字重点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C.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D.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小题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表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葘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诔,前后恳至。
魏书称阶谏曰:“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文帝践阼,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阶疾病,帝自临省。后阶疾笃,遣使者即拜太常,,帝为之流涕,谥曰贞侯。子嘉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B.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C.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D.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
B.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推举孝悌之人和廉洁正直之士。《陈情表》作者李密就曾被举荐为孝廉。
C.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之“崩”。“薨”,是用来称诸侯或大官的死。普通老百姓的死称为“不禄”。
D.阼是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的台阶,用来借指帝位。践阼,是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后指帝王即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阶受孙坚的举荐入仕,后来孙坚战死,桓阶为了报答提携之恩,不惧危险,向刘表请求为孙坚治丧。
B.毛玠、徐奕为人刚直少同党,对丁仪等不友好,多次出言攻击他们,全靠桓阶调解才保全他们。
C.桓阶劝说太守张羡在官渡之战中支持曹操,并准确地预见了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袁绍覆灭的结局。
D.曹仁被关羽围困,徐晃救援未成。曹操想亲征,询问群臣意见,群臣认为非亲征不能解围,唯独桓阶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
(2)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老不可征,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会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辨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塢(ruá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壖:庙门外的隙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救/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指汉文帝,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谥号大部有个孝字,如孝景、孝武等。
B.集议,是秦汉时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将军、列侯等均可参加。
C.东市,东面的市场,又指汉代在长安处决判死刑犯的地方,后以“东市”泛指刑场。
D.谒者仆射,官名,指谒者的长官,汉沿秦置,文中指掌管朝廷监察与京城治安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有口才,善于论辩。常引用《尚书》中的观点上书进言,大谈治国之道,太子家尊称他为“智囊”。
B.晁错锐意改革,得到景帝的支持。景帝常常单独接见他,对他言听计从,许多法令都是经晁错修改订立的。
C.晁错有原则,为人刚正严苛。改革举措招致朝廷同僚与诸侯的反对,他父亲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D.晁错为国远虑,忠君高节。他为国家发展多次上书力推削藩之政,即使是损害自身利益亦不改初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权敖曰:“说义    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说苑·敬慎》)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    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沈尹茎,简称“沈尹”,因封于虞丘,子爵,号称虞丘子。②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③梱:门槛。④循吏;是指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年而庄王霸   霸:霸主
B.冠白冠,后来吊   吊:慰问
C.刑罚所以禁奸也   禁:阻止
D.楚民俗好庳车 庳:低矮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说义  听,方术信行    ②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必威严哉    ④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
A.而 之 其 乎B.以 也 其 于
C.以 之 何 于D.而 也 何 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孙叔敖“奉职循理”的一组是
①功无大乎进贤
②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③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④臣请遂令复如故
⑤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⑥此不教而民从其化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赞能》中,孙叔敖最终成为楚国令尹得益于其自身能力、沈尹茎的举荐、荆王的任用,这与《游褒禅山记》的论述主旨相对应。
B.《说苑·敬慎》中,作者借老父之口阐释了,作为一名“身贵”“位高”“禄厚”的官员为政之道。
C.《史记·循吏列传》中,选取孙叔敖为官后的两件典型事例,首尾辅以议论评价,虽然篇幅不长,但结构完整,议论精辟。
D.三段文字选取了孙叔敖为官前、为官初、为官后不同时期的经历,使读者形成了对孙叔敖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2)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3)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