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小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小题2】将下面句子的虚词填写完整:
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A.也矣者也B.矣者也也
C.者也矣也D.矣也者也
【小题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4】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6)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4 02:1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赡,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普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注)”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第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衡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语。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殿试者为进士。
B.“丁忧”是居丧,古代时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古代表示官职授予、升降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如文中 的“调”指调任,“除"指授予官职。
D."翰林"在文章中指翰林院,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宋设翰林学土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在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听历史故事,能概括其要点。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欧阳修想把他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发现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前役人破产,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规定,减少了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英宗慧眼将其识中,欲召其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苏轼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篇。又言:“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进《典故辨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
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判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劾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
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为户部侍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冑意。出知平江,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前官虛羡,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民持入市,有终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泉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详敕令。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有删改)
(注)①从官:指君王的随从、近臣。②羡:盈余。③钱重楮轻:钱,指铜钱。楮,指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艰,服  阕:终了
B.核其正,率有据依 舛:出处
C.凡三十八万缗有    奇:余数
D.民持入市 赀:财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性重视言路,正直敢言。他反对章惇禁言的做法,认为应该恢复旧制度;陈傅良等人因为言事去国,他抗疏进谏。
B.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他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C.李大性体恤百姓,力除弊政。面对战争之后的江陵,他首先倡议救济;前任官员不追讨百姓的欠税,他一律予以纠正。
D.李大性熟知旧典,也具政才。他曾进献《典故辨疑》一百篇;江陵“钱重楮轻”,他建议用铁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大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斜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B.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C.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D.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常屏蔽之 屏:像屏风一样    
B.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C.益食八百户 益:增加  
D.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入:进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节选自《新唐书·陆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言有僧得水滨诸:之
B.乃以陆为氏,而字之名:取名
C.太守李齐物见,之异:认为……奇异
D.见有过者,规切至人忤:触犯
【小题2】(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B.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C.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D.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始终不知父母是谁。
B.陆羽生长于寺庙,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自起名和字。
C.陆羽经历坎坷,勤奋苦学,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官员。
D.陆羽率性而为,不慕名利,是古代清高士子的典范。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5分)
⑵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①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太子太师,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②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觖:jué 因不满意而怨恨。②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B.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C.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 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大臣担任,宋以后改由宦官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赠,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有时朝廷还会根据各文臣武将的生前事迹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是为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概,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考中进士后,因才干突出,得到皇帝的赏赐。
B.赵概在洪州任上,解除了章江的水患,果断地处理了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的属官郑陶、饶奭,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
C.赵概对朝廷忠耿尽职,即使退居在家,一改一些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的做法,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连一向对他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
②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