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櫱(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试辄蹶:挫折,失败。
B.会得白鹿,文长作表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牢骚:抑郁不平。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C.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D.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9 04:2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荣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幕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典,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抚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向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的“事”指政事,文中指王淑妃用事擅权。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小题4】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议语。
(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2)明宗抚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为太尉。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曰武侯。
(选自《汉书·卷四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古代指升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擢、拜、除、署等。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也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C.薨,指诸侯死。古人讳言“死”,以专称代替,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D.谥,是中国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朝廷根据其平生功过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郡,以编织竹器为生,常在别人家的丧事上吹箫以养家糊口。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入关灭秦,还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臧荼、韩王信等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木讷刚强,质朴敦厚。汉高祖据此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生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
D.周勃位高权重,仕途顺利。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丞相,深受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等多位皇帝的倚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2)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金人迁汴,乃举家南渡河,居汝之鲁山。磐年方,从麻九畴学于郾城,客居贫甚,日作糜一器,画为朝暮食。自是大肆力于经史百氏,文辞宏放,浩无涯淚。及河南被兵,磐避难,转入淮、襄间。宋荆湖制置司素知其名,辟为议事官。丙申,襄阳兵变,乃北归,至洛西,会杨惟中被旨招集儒士,得磐,深礼遇之,遂寓河内。

中统元年,即拜益都等路宣抚副使,居顷之,以疾免。李璮素重磐,以礼延致之,磐亦乐青州风土,乃买田弭河之上,题其居日鹿庵,有终焉之意。及璮谋不轨,磐觉,脱身至济南,得驿马驰去,入京师,因侍臣以闻。世祖即日召见,嘉其诚节,抚劳甚厚。璮据济南,大军讨之,帝命磐参议行省事。璮平,遂挈妻子至东平。召拜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

出为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郡有西域大贾,称贷取息,有不时偿者,辄置狱于家,拘系榜掠。其人且恃势干官府,直来坐听事,指麾自若。磐大怒叱左右捽下箠之数十几死郡人称快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磐曰:“四万人多矣,何烦他郡!”使者怒,责磐状,期三日尽捕蝗,磐不为动,亲率役夫走田间,设方法督捕之,三日而蝗尽灭,使者惊以为神。

曲阜孔子庙,历代给民百户,以供洒扫,复其家,至是,尚书省以括户之故,尽收为民,磐言:“林庙户百家,岁赋钞不过六百,仅比一六品官终年俸耳。圣朝疆宇万里,财赋岁亿万计,岂爱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且于府库所益无多,其损国体甚大。”时论韪之。

磐以年老,累乞骸骨。丞相和礼霍孙为言,诏允其请,进资德大夫,致仕,仍给半俸终身。年至九十二,卒之夕,有大星陨正寝之东。

(节选自(元史·王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磐大怒叱/左右捽下/箠之数十/几死/郡人称快/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B. 磐大怒叱/左右捽下/箠之/数十几死/郡人称快/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C. 磐大怒/叱左右捽下/箠之/数十几死/郡人称快/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 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D. 磐大怒/叱左右摔下/箠之数十/几死/郡人称快/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遺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最初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后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后来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 贾,商人。在古代,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
C. 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一枚铜制铸币(方孔钱) 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里穿起来,称为一贯或一吊。
D.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此外还有“告老、解褐”等词也表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磐治学勤勉,文辞宏放。他青年时,客居异乡,非常清贫,每天只有一碗粥而已,他勤勉的学习,努力研究经史百家学说,终使文辞豪放大气,浩荡无涯。
B. 王磐为民除害,维护明廷威仪。有个西域商人放债取息,对那些不能按时偿还的人,私设公堂,非法拘禁拷打,而且蔑视官府,肆意妄为;王磐令人将他拿下,施以杖刑。
C. 王磐工作尽责,能力出众,蝗灾发生后,面对使臣的指责,王磬立下三天捕尽蝗虫的期限,他来到田间,想方设法,果真在三天内灭尽蝗虫。
D. 王磬敢于直言,保护孔庙。王磐认为孔庙民户百家每年交纳的赋税,仅相当于一个六品官一年的俸禄而已,这对于府库所增不多,而对国体损伤很大。时论都认王磬的话有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
(2) 及璮谋不轨,磬觉,脱身至济南,得驿马驰去,入京师,因侍臣以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不盥栉。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帝尝作宫体诗②,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有删减)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宫体诗:指产生于宫廷以描写宫廷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B.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C.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D.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旬,古时十日为一句,累旬,几十天。《滕王阁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十旬”即“旬休”,唐代官员每十天休息一天。
B.黄门侍郎,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隋唐时,黄门侍郎隶属门下省。
C.践祚,亦作“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阼阶主位,此处指秦王李世民登上国君宝座。
D.拾遗,指匡正别人的过失或缺点;也指职官名,掌供奉讽谏,以救补君主言行的缺失。文中指后一种情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笃志勤学,博闻强记。他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余年,勤奋专注,有时很多天不梳洗。他为皇帝书写《列女传》,没有一个字的差错。
B.虞世南忠直恳诚,为人峭正。唐太宗与他商讨古今政事,有一句话的差错,他也会怅惘恼恨;而隋炀帝则因他为人刚直,让他沉居下僚,多年未得提拔。
C.虞世南体恤百姓,刚烈敢谏。虞世南借陇右山崩之事,劝谏太宗施惠天下、重审冤狱。他认为皇上所做的宫体诗不够雅正,也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传于世,影响不好。
D.虞世南身兼五绝,深受追思。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不仅为人忠谠友悌,且通晓文献诗书。他去世后,皇帝下诏让他陪葬昭陵,追赠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