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晋昭公时,赵简子专国事。疾,五日不知人,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肴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也。”居二日半,简子寤。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卒,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太仓列传》)
【注】①帝:天帝。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B.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C.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D.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氏:姓和氏本有分别,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
B.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C.鸡鸣: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D.《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和《战国策》《左传》一样,同属纪传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做客馆的主管时偶遇长桑君,时常恭敬地对待他。后来长桑君拿出一种药给扁鹊,扁鹊按照他说的服药三十天后,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
B.扁鹊为晋国大夫赵简子诊病,断定晋国将要大乱,之后会有人称霸而且称霸不久就会死去,霸主的儿子将让国家男女淫乱。
C.扁鹊治病不需给病人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因为他根据病人外表症候,就能推知内部的病机;诊察到内部的病机,就能推知外表的病症。
D.扁鹊让弟子子阳磨好针具,取太子的三阳五会之穴,不一会,太子就苏醒了。
【小题4】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⑵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0 11:0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后面各题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C.诸侯之列     比:并,列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小题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划线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倚柱而笑,踞以骂B.范增数项王
C.项伯杀人,臣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小题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良入,具告沛公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②乱易整,不武
C.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 ②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小题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可作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B.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
C.蛮夷在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D.郎中在文中是指宫廷的侍卫和侍医这两种人。
【小题6】下面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小题7】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①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②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③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④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⑤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②孥(nú),儿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竹所者 :拜访
B.母性素严重   严重:严肃稳重
C.子华官翰林 :捉拿等到
D.先生复推其半赡弟   :用来
【小题2】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这晚辈若不继续增进,家学就要没落了
B.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靖节、林和靖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C.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竹轩先生很少在家塾里教弟弟学习,而长期带他到各地去游玩
D.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
魏瀚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去陪伴竹轩老先生散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太子诚敬孝谨无他,帝悦。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是得释。
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世镇抚。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选自 《明史•胡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B.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C.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D.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迁”与文中的“授”“ 擢”“ 转”“ 进”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指贬官。
C.“北狩”,一是指到北方狩猎,二是指向北进军,三是指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文中采用的是第三个义项。
D.“中外”,在文中指朝廷内外或中央与地方的意思,此外该词还有“内心与外表” “中国和外国”等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濙忠于朝廷。他曾上书太子监国七事,据实陈奏;英宗北狩时他反对南迁,与于谦联合,使朝廷内外有了坚定的心志。
B.胡濙备受器重。皇帝曾派他暗访建文帝的情况;太子监国时,汉王制造谣言诽谤太子,皇帝又派他查访此事;皇帝曾设宫中私宴宴请胡濙等人。
C.胡濙德高望重。他年高德劭深受朝臣称赞,包括皇帝在内都对他敬重有加。
D.胡濙屡任要职。他在将近60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左侍郎、太子太傅、太保等职。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B.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名,因屈原曾经担任此职,后人用它来借指屈原。
B.宾客,春秋、战国时期,有时指权势贵族豢养的门客,有时指他国使者。
C.令尹,春秋、战国楚国最高官衔,执掌一国国柄,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D.赋,古代文体。文中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如班固的《两都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才高被小人陷害。他担任左徒职务,才华横溢,很受怀王信任,因遭到上官大夫的嫉妒和陷害,被疏远。
B.屈原具有前瞻的眼光。在怀王将赴秦约之前,他预见到怀王此行危机四伏,劝说怀王不要出行,但不被采纳。
C.屈原高洁而不同流俗。他被降职,遇到渔父,劝说他要随波逐流,但他追求髙洁品格,宁可选择怀石投江而死。
D.屈原是楚国辞赋鼻祖。他死之后,因爱好文学擅长辞赋而著称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以他为学习效仿榜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锥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日:“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