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日:“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日:“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
其女往晏子之家,托日:“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日:“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刑,又不以私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日:“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日: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树槐令县:通“悬”,悬挂
B.不刑益:增加
C.又不以私害公法恚:怨恨
D.刑杀不称,民之深者贼:盗贼
【小题2】(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2)“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1 07:0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日:“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惠漏蹄,治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韩厥告赵朔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受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以实告。赵孤名曰武。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请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取材于《史记·赵世家》)

(注释)①屠岸贾(g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与大臣赵盾不和。后文的“宣孟”是赵盾的谥号。②惩治当年灵公时作乱祸国的人,以加罪于赵盾(及其家族后人)。③赵朔:赵盾之子。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夫屠岸贾欲赵氏   诛:杀死、铲除
②将作   难:困难
③韩厥告赵朔亡   趣:催促
不死?   胡:为什么
⑤请之   活:使……活下来
以实告   具:详细、完全
请曰   固:坚定、坚决
⑧赵武服齐衰三年   服齐衰:服丧
A.①④B.②③C.⑤⑧D.⑥⑦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您如果能使赵氏的祭祀香火不断绝,我死也没有遗憾了。
B.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
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献上他。
C.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即使你不能抚养他自立成人,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D.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将领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岸贾未经请示晋灵公,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袭击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B.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怀有赵朔留下的遗腹子,为躲避搜捕逃到景公的宫里偷偷躲藏起来。
C.屠岸贾到宫中搜查赵氏孤儿。夫人把婴儿藏在裤子里,祷告赵氏宗族如果不会灭绝,孩子就不要出声,而婴儿果然没有出声。
D.程婴带着将领们攻打公孙杵臼,杵臼为赵氏孤儿求情,将领们不答应,杀了杵臼和藏在山里的别人家的婴儿。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
②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程婴自杀的原因。有人认为程婴自杀是“舍生取义”,有人不以为然,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鸭沼观荷
清王 韬
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而得名。天随子隐居不仕,时与皮日休唱和,自号甫里先生,尝作《江湖散人传》以见志。没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在时喜斗鸭,有斗鸭栏,乃凿地为池沼,方塘如鉴,一水潆洄。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袭人襟裾。中供天随子像,把卷坐,须眉如生。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亭中楹联颇夥,余师一联云:“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特举二君以比拟先生,当矣。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领略尤。里中诗人夏日设社于此亭,余亦获从诸君子后,每至独早。
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必招邀群彦,为荷花祝生日。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
观荷之约,以花开日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但求真率,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乡,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暑。
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池旁环围石阑,阑柱悉凿鸭,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余违甫里几四十年,回首前尘,无殊梦影。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节选自《漫游随录》)
【注】①陆天随:即陆龟蒙,唐朝文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甫里人。②沉李浮瓜:指冷食的瓜果。③能言:某宦官用弹弓杀死一只鸭子,陆龟蒙曾对他说,“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④洵:确实,诚然。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卷坐危:端正。
B.领略尤胜:优美。
C.肴核以四簋为度:次数。
D.余违甫里几四十年违:离开。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从视觉角度描写池沼之景的一组是(   )
①塘如鉴,一水潆洄
②四周环植榆柳桃李
③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
④池种荷花,红白相半
⑤花时清芬远彻
⑥沉李浮瓜,青红错杂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B.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C.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D.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老师在对联中拿陶渊明、张志和“比拟”陆龟蒙,突出了陆龟蒙的高洁。
B.作者写为荷花庆祝生日,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也反映了自己雅致的生活情趣。
C.陆龟蒙喜欢斗鸭,他去世后乡人社友或凿池筑亭,或石阑凿鸭,以寄怀念之情。
D.文章以“观荷”为线索,侧重描绘“鸭沼”中的荷花及其周边景物的自然之美。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
(2)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人。以父巽荫守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州滨重湖,多水盗。寿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盗发,验船所向穷讨之,盗为少弭,旁郡取以为法。
富弼、韩琦为相,遣使四出宽恤民力,择寿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采金者,有诏兴作。寿昌言州近蛮,金冶若大发,蛮必争,自此边境恐多事,且废良田数百顷,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诏亟罢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屡杀人,挟财与势得不死。至是,又杀人而赂其里民出就吏。狱具,寿昌觉其奸,引囚诘之曰:“吾闻子良与汝钱十万,许纳汝女为妇,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动,则又擿之曰: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立取子良正诸法。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
知广德军。寿昌母刘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刘氏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力所可致,无不为者。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反矣。”遂得之于同州。刘时年七十余矣,嫁党氏有数子,悉迎以归。京兆钱明逸以其事闻,诏还就官,由是以孝闻天下。自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争为诗美之。寿昌以养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数岁母卒,寿昌居丧几丧明。既葬,有白乌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笃。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累官司农少卿,易朝议大夫,迁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选自《宋史·朱寿昌传》)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减少B.作:开工
C.几:几乎D.易:改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
B.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
C.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日/囚几误/死以实对
D.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日/囚几误死/以实对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州,,是“知某州军州事”的简称,其中“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宋代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州政。
B.“军”是宋代行政区域,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文献通考·舆地》:“凡十八路,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
C.这里的“氏”是古代对已婚女子的称呼,常于其父姓之后称氏。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欲之,焉辟害?”
D.“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一个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
【小题4】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朱寿昌治理境有方。岳州水盗很多,他在代理岳州知州期间,通过登记民船,刻下姓名,互相伺察,出入报告等一套措施,逐渐消除水盗,被其他地方效法。
B.朱寿昌善于断案。在他担任阆州知州时,有一个大姓雍子良杀了人,却贿赂乡人出来接受审讯。朱寿昌发觉了隐情,把雍子良正法,郡里百姓称他为神人。
C.朱寿昌事母至孝。为了寻找母亲,他苦身力行,别家弃官,四方奔走。接回母亲,为便于奉养,他请求做河中府通判。母亲去世,他守丧几乎双目失明。
D.朱寿昌急人之难。他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天性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之事,他曾经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发,验船所向穷讨之
(2)且废良田数百顷,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诏亟罢之。
(3)京兆钱明逸以其事闻,诏还就官,由是以孝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