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智伯我 知:了解
B.委而臣事襄子 质:人质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数:责备
D.范、中行氏皆众人我 遇:对待
19.【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B.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C.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D.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大义”之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3 03:1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紀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D.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巳、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亭,并得罪了沈一贯。
D.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同类题2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康王(赵构)至相,飞因刘浩见,补承信郎。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命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飞自知与彦有隙,复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
泽卒,杜充代之,飞居故职。杜充将还建康,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遂与俱归。时充守建康,金人与贼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充遣飞等迎战,王燮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
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叛军首领四十余。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飞移屯鄂,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
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桧遣使捕飞父子。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初,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至是仍旧。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五子:云、雷、霖、震、霆。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徇:“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B.古良将不能过过:超过
C.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梗:阻挠
D.岁暮,狱不成狱:监狱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现岳飞智勇双全的一组是
①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
②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③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
④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
⑤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
⑥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
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⑥D.②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家世代为农,父亲岳和心地善良,经常节衣缩食来救济贫困饥饿的人。岳飞出生的时候,黄河内黄处决堤溃坝,洪水虽将岳飞连同他的母亲冲走,但未淹死,人们也惊异于此。
B.岳飞年少时很是愿意学习兵法,而且还用心向周同学习射箭的本领。师父周同去世后,岳飞每个月都要祭拜师父两次,岳和认为儿子很是仁义。
C.岳飞在侯兆川与金兵作战的时候,率先垂范,冲锋陷阵,身受多处创伤,打败金兵。可是河北招讨使张所不给军粮,岳飞被迫又投奔了宗泽将军。
D.秦桧十分厌恶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而且把与岳飞姓氏有相同之处的岳州改为纯州,可见一斑。最终朝廷为岳飞洗去冤屈,并封岳飞为“忠烈王”。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4分)
(2)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4分)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少好《书》《传》,博览多通。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即驰信召焉。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小民穷蹙,自无立所。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凡所荐达,不进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谥穆之曰文宣公。太祖元嘉九年,配食高祖庙庭。

(节选自《宋书·刘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B.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C.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D.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字,乳名,小名,父母给吃奶时期的孩子起的昵称,与表字不同,并不正式。
B.高祖,南朝宋首位皇帝的庙号;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配食,附祭,配享,指让亡灵在同一祠庙里共享祭品,让后死者 附于先灵合祭。
D.方丈,原文中指的是一丈见方的屋子,刘穆之在吃饭时一定要选择宽敞的房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穆之依据形势,立改颓政。当时晋朝朝纲松弛,司马元显政令有错,桓玄所定的法令繁密,因此民不聊生,穆之相机改正,不到十五天,已见效果。
B.刘穆之少年有才,恰逢其会。他年轻时喜好《书》《传》,博览精通群书,高祖攻克京城时,急需一位府主簿,经何无忌举荐来到高祖身边而被任命。
C.刘穆之忠于君主,巧化时艰。对高祖的行为举止,他都加以规范,并积极荐举良臣,巧妙劝慰有反叛之心的诸葛长民,为高祖返回除逆赢得了时间。
D.刘穆之性格豪奢,受君恩宠。他一个人吃饭,常需做出十人吃的饭;他自认为除用度稍大之外,没有其他对不起君主的地方;他生前死后极见恩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译文:
(2)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嫌隙,感情上的裂痕),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赈济)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通“擒”)。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闚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

(选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纲纪门户 朝廷B.宿恶荡除 保留的
C.若逊复式以乱圣听  诽谤D.但务北进,未于我  嫌弃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逊开仓谷振贫民 ②而吾捕蛇独存
B.①山寇旧恶,依阻深地   ②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C.①逊益施牙幢,分布鼓角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非羽忌,无复是过   ②径造庐访成,视成蓄,掩口胡卢而笑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权知人善任是陆逊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B.吕蒙在陆逊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C.关羽并不清楚吕蒙、陆逊的计策和谋略。
D.吕蒙并不十分同意陆逊对关羽的分析,希望陆逊不要急于求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2)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