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注】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程深服之推:推行
B.门不仕者十年杜:关闭
C.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时 事:侍奉
D.凡所论列皆于世道 切:切合[:]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B.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C.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D.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选自《鸿门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05:30: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史可法,宪之,大兴籍,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②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泗、凤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1)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
③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十月,杰帅师北征。高杰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④可法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⑤可法为督师,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2),冬不裘,寝不解衣。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曾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其后四方弄兵者,多假其名号以行,故时谓可法不死云。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1)祗:通“只”。(2)箑,shà,扇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一般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古代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D.犯阙: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如宫阙。犯阙,即进攻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C.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凛然不屈。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楚人也,丝。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淮南厉王朝,居处骄甚。袁盎谏日:“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及棘蒲侯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袁盎乃谏日:“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日:“以不用公言至此。”孝文帝出,宦者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日:“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袁盎。袁盎乃之丞相舍上谒。丞相良久而见之。盎因跪日:“愿请间。”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吾且奏之;即私邪,吾不受私语。”袁盎即跪说日:“君为丞相,自度孰与陈平、绛侯?”丞相日:“吾不如。”袁盎日:“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受采之,未尝不称善。何也?则欲以致天下贤士大夫。而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夫以圣主责愚相,君受祸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日:“嘉鄙野人,乃不知,将军幸教。”引入与坐,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袁盎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B.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C.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D.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别名,凡人相敬而呼。
B.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是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与中央政权地位平等。
D.参乘,亦作“骖乘”,两汉时其主要职责是陪乘护卫,或备顾问应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审度时局,很有远见。他认为淮南王行为骄纵,定会谋反,建议削减其封地,但孝文帝不听。果然淮南王发动叛乱,皇上辍食痛哭。
B.袁盎坚守原则,敢于直谏。孝文帝与宠幸的宦官一同乘车,袁盎认为天子应与天下英雄同乘一车,伏在车前劝止,孝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
C.袁盎为仁慈,深受爱戴。他因为屡次直言进谏而不能够久居朝堂之中,被调职担任陇西都尉时,关爱士卒,士卒都愿意为他而死。
D.袁盎性格耿直,直言不讳。他与申屠嘉偶遇,申屠嘉态度傲慢,他直接登门,指出申屠嘉不虚心纳谏,为祸不远,申屠嘉谦恭认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及棘蒲侯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
(2)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吾且奏之;即私邪,吾不受私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易简,字国宝,京兆万年人。性介特寡合。少好学,工诗。梁乾化中,邵王友诲镇陕,易简举进士,诣府拔解,友诲赠钱二十万。明年遂擢第,复隐华山。华帅李保衡复辟从事。逾年,尹皓代保衡,易简仍在幕府。会朱友谦以河中叛归庄宗,攻华州甚急,城中危惧,咸请筑月城以自固。皓恃勇不听,下令曰:“有敢复言者斩。”易简固请,乃许。板筑始毕,外城果坏,军民赖之。会夜不能攻,友谦遂遁去。皓卒,易简归田里。久之,召为著作郎,数月弃去。复召为右拾遗,上书忤旨,出为邓州节度推官。后唐同光中,遣魏王继岌伐蜀,以宰相郭崇韬为招讨使,辟易简为巡官,改魏王都督府记室参军。府罢,退居华阴,作《小隐诗》二十首并序以见志,好事者多传诵。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曰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改水部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晋初,赐金紫,判弘文馆、史馆事。晋祖为治务求速效,易简上《渐治论》以谏之,诏书褒答,以论付史馆。及废翰林学士,易简兼知内制,又拜御史中丞。晋祖在大梁,台省湫隘,易简奏举故事,一岁得元省钱二百万,缮治省署及造器物,号为举职。周朝讳“简”,易止名易。广顺初,迁礼部尚书。是冬,合三铨为一,令易简权判,俄改刑部尚书。周祖将亲郊,命判兵部,会册四庙,命为副使。周祖晏驾,为山陵副使。显德四年,告老,以太子少保致仕,归乡里。宋初,召加少傅。所居华阴,构一鸣堂、二品楼,优游自适。建隆四年四月,无疾卒,年七十九。子景让,进士及第,至尚书郎。
(节选自《旧唐书·王易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诘/拜中书舍人/
B.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曰/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浩/拜中书舍人/
C.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D.秦王从荣闻/而重之谓/宰相冯道/李愚日/易简有才岂宜/久居外地/即召为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的统称,即殿试及第者之称。
B.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杜甫曾任左拾遗。
C.晏驾,对古时帝王倦于政事的讳称。晏,迟;驾,帝王之车;晏驾,帝王车子迟出。
D.致仕,即交还官职,也就是指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乞骸骨等代指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易简很有才华。考中进士,又能写诗,因而受到很多人的敬重。华帅李保衡征召他担任从事,同光年间伐蜀时,他又被朝廷辟为巡官。
B.王易简性情孤傲,身经数朝,几度归隐。他的长官尹皓去世后,他就隐居了;在都督府任职时,都督府撤销后,他又隐居了。
C.晋祖很赏识王易简。不仅下诏褒奖他,还把他写的论文交付史馆收藏,并让他兼管皇帝诏令的书写,而且还授予他御史中丞。
D.后周朝廷也很赏识王易简。不仅让他担任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周祖外出时,还让他兼管兵部事务,后又让他主管祖庙册封事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城果坏,军民赖之。会夜不能攻,友谦遂遁去。
(2)晋祖为治务求速效,易简上《渐治论》以谏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①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开:地名。元英宗至治二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馈饷:馈,送食物给人吃;饷,指军队的俸给、粮饷。文中指赠送军中粮饷。
C.中官:古官名,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而言,本文中指的是宦官。
D.赠:古代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文选郎中、兵部尚书等职,其间多次受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文而自刎。
C.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
D.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但他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
(2)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进士上第。熙宁建学,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哲宗即位,赐士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法。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亦劳止”,以为诽谤先帝。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由吏部尚书拜右丞,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
既相,与京争雄,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乞归青州,将入辞,会彗星见,帝默思咎徵,尽除京诸蠹法,罢京,召见挺之曰:“京所为,一如卿言。”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京在崇宁初,首兴边事,用兵连年不息。帝临朝,语大臣曰:“朝廷不可与四夷生隙,隙一开,祸拿不解,兵民肝脑涂地,岂人主爱民恤物意哉!”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
(节选自《宋史・巻一百一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B.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C.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D.使辽/辽主尝有疾/不亲宴使/近臣即馆享/客比岁享/乃在客省/与诸国等挺之/始争正其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设置。
B.转运使,官名。宋时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钱粮,巡察等,为府州之上的官职。
C.青州,为《书・禹贡》中所称的“九州”之一,隋废除,而唐复建,旧治在今山东青州市。
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用语简肃而不含褒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挺之遇事胆大心细,能随机应变。在德州郡守退缩不前,其余官吏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恩威并施,冷静地处理了兵变这一棘手难题。
B.赵挺之通晓地理历史,能结合实际作出科学论断。在是否变更宗城县址这一问题上,转运使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结果正如赵挺之所料,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
C.面对错综复杂的党争,赵挺之也会颠倒黑白,全力反扑。在召试馆职受到苏轼的指责后,他罗织罪名状告苏轼“诽谤先帝”,结果导致苏轼外放到徐州做通判。
D.在官场沉浮多年,赵挺之经验丰富,手段老辣。一方面为与蔡京争权夺利,多次揭发他的罪状,一方面又明哲保身,请求辞去相位,到青州做地方官以避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于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2)挺之退谓同列曰:“上志在息兵,吾曹所宜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