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知荣州。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总饷吕游问入奏,焘摄其事。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太祖为师,用人以昭陵①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选自《宋史•李焘传》,有删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这里代指唐太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B.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C.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D.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
B.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简、文正、太祖、太宗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焘通晓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双流知县时,对服丧时为争夺财产打官司的张家晓之以理,使这家人后来和睦相处,撤诉不打官司了。
B.李焘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在任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时,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不称职官员四人,就上书弹劾他们,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
C.李焘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如在荣州,修筑堤坝抵御水患;在湖北,遇到饥荒,然决定动用鄂州大军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
D.李焘一心为国,事君尽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谈论财赋、度田立额等事宜,去世前还口授遗表,希望皇上能够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
(2)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05:2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赋传

①高赋字正臣,中山人。以父任为右班殿直。复举进士,改奉礼郎。四迁太常博士。历 知真定县,通判剑、邢、石州、成德军。知衢州,俗尚巫鬼,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世蓄蛊 毒,值闰岁,害人尤多,与人忿争辄毒之。赋悉擒治伏辜,蛊患遂绝。

②徙唐州,州田经百年旷不耕,前守赵尚宽菑①垦不遗力,而榛莽者尚多。赋继其后, 益募两河流民,计口给田使耕,作陂堰四十四。再满再留,比其去,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 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玺书褒谕,宣布治状以劝天下,两 州为生立祠。擢提点河东刑狱,又加直龙图阁、知沧州。程昉欲于境内开西流河,绕州城而 北注三塘泊。赋曰:“沧城近河,岁增堤防,犹惧奔溢,矧②妄有开凿乎?”昉执不从,后 功竟不成。

③历蔡、潞二州,入同判太常寺,进集贤院学士。在朝多所建明③,尝言:“二府大臣 或僦④舍委巷,散处京城,公私非便。宜仿前代丞相府,于端门前列置大第,俾居之。”又 言:“仁宗朝为兖国公主治第。用钱数十万缗。今有五大长公主,若悉如前比,其费无艺⑤。愿讲求中制,裁为定式。”请诸道提点刑狱司置检法官,庶专平谳,使民不冤。乞于禁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选自《宋史》卷四二六《循吏传》)

(注)①菑:开垦。②矧:何况。③建明:对国事有所建议。④僦:租赁。⑤艺:限度,准 则。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俗巫鬼 (2)宣布治状以天下
(3)居之 (4)若悉前比
【小题2】对第②段高赋被百姓“生立祠”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守赵尚宽开垦荒田不力,高赋继任后大力垦荒,百姓的田地增加,生活改善。
B.高赋在前任不遗余力垦荒基础上,按口授田,兴修水利,“田”“户”“税”大增。
C.高赋治理唐州的政绩得到皇上的褒奖,百姓因此为高赋建立了生祠,表示敬意。
D.高赋阻止程昉在境内开通西流河的错误行径,避免了水灾,赢得当地民众爱戴。
【小题3】第③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B.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C.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D.言多施行以通议大夫/致仕退/居襄阳/卒年八十四。
【小题4】将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昉执不从,后功竟不成。
(2)乞于禁中建阁,绘功臣像,如汉云台、唐凌烟之制。
【小题5】“循吏”指“尽职尽责”“奉法循理”的官吏,请分析高赋被列入《宋史·循吏传》的 原因。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焉    豫:参与
B.学士欲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之     归:归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空室中  臣壮也,犹不如人
B.杂出经义目试之  不如善遇之
C.持之而泣,告户部  若舍郑为东道主
D.知先生之深于经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汀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瑗,字世珍,辽西辽阳人。自言本扶风平陵人,汉大将军窦武之曾孙崇为辽西太守,子孙遂家焉。曾祖堪,慕容氏渔阳太守。祖表,冯文通成周太守,入国。父冏,举秀才,早卒。普泰初,瑗启以身阶级为父请赠,诏赠征虏将军、平州刺史。

瑗年十七,便荷帙从师。游学十载,始为御史。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瑗以拜荣官,赏新昌男。因从荣东讨葛荣,事平,封容城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后除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仍左丞。瑗乞以容城伯让兄叔珍,诏听以新昌男转授之,叔珍由是位至太山太守。

尔朱世隆等立长广王晔为主,南赴洛阳。至东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废之。瑗执鞭独入禁内,曰:“天人之望,皆在广陵王恭,愿行尧舜之事。”晔遂禅焉。由是除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敷奏侃然,前废帝甚重之。出帝时,为廷尉卿。及释奠开讲,瑗与散骑常侍温子升、给事黄门侍郎魏季景、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并为摘句。天平中,除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寻除广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称。广宗民情凶戾,前后累政咸见告讼。惟瑗一人,终始全洁。转中山太守,加征东将军。声誉甚美,为吏民所怀。及齐献武王班令州郡,诫约牧守令长,称瑗政绩,以为劝厉焉。后授平州刺史。在州政如治郡。又为齐献武王丞相府右长史。瑗无军府断割之才,不甚称职。又行晋州事。

除大宗正卿,寻加卫将军。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仇疾。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领本州大中正,以本官兼廷尉卿,卒官。赠本将军、太仆卿、济州刺史,谥曰明。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七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B.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C.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D.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别称茂才,本指才之秀者,汉时与孝廉并为举士科名。隋唐以后称考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B.荷帙,犹言负笈,背着书籍,游学在外;帙,包书画的布套;笈,装书的箱子,二者均代指书籍。
C.食邑,即采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含其上劳动者),唐宋为荣誉性加衔。
D.奏,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言的陈述性文书,一般用于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及弹劾某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瑗讲究孝悌。他上书以自身地位请求为父亲追封爵位,请求将自己的爵位让给兄长窦叔珍。
B.窦瑗清正廉洁。他家道中落沦为寒士,入仕后官运通显,但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
C.窦瑗刚正不阿。他不为宗室成员的轻视所动,严格依法惩治违法犯罪的人,无所顾虑与避忌。
D.窦瑗富有才干。他年轻时游学十年,后任太山太守和中山太守,治绩卓著,深受皇帝官民感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泰初,瑗启以身阶级为父请赠,诏赠征虏将军、平州刺史。
(2)晔遂禅焉。由是除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敷奏侃然,前废帝甚重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宇说》,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曰:“丞相岂秦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非秦学而何?”坐屏斥。既而第进士,知安丘县。转运使吴居厚以聚敛进,檄尉罔征税于远郊,得农家败絮,捕送县,次升纵遣之。居厚怒,将被以文法,会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
哲宗立,使察访江、湖。先是,蹇周辅父子经画江右盐法,为民害,次升举劾之。
绍圣中,复为御史,转殿中。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乞收还威福之柄。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掖庭鞫厌魅狱,次升言:“事关中宫,宜付外参治。今属于阉寺之手,万一有冤滥,贻后世讥。”济阳郡王宗景请以妾为妻,论其以宗藩废礼,为圣朝累。
宣仁有追废之议,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始终无间,愿勿听小人销骨之谤。”帝曰:“卿安所闻?”对曰:“臣职许风闻,陛下毋诘其所从来可也。”吕升卿察访广南,次升言:“陛下无杀流人之意,而遣升卿出使。升卿资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逞志,则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
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帝尝谓曰:“章惇文字勿令绝。”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
徽宗立,召为侍御史。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窜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宁。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皆以论京、卞故。政和中,用赦恩复旧职。卒,年七十六。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B.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C.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D.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初设五经博土专门讲授儒家经典。
B.文法,指写文章的章法规范等,文中指吴居厚将会写奏章呈报给皇帝指责陈次生的干预。
C.阉寺,宦官,指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亦称“内官”“宦者”“太监”等。
D.江宁,即南京,古代南京亦称金陵、秣陵、建邺、建康、白下、应天、集庆、石头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次升太学读书,因言获罪。陈次升训释王安石的《字说》时,议论王安石美言商鞅能推行仁政,还为李斯辩解,因此受到屏退斥责。
B.陈次升反对苛税,爱护百姓。任职安丘期间,转运使吴居厚通知县尉到远郊欺骗征税,还把百抓捕送到县里,陈次升把被捕百姓都放还。
C.陈次升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弹劾章惇、蔡卞培植同党狼狈为奸,请求收回皇上大权;指斥济阳郡王作为宗室废除礼仪,牵累圣朝。
D.陈次升尽职言事,屡遭打击。崇宁初年,他被降为集贤殿修撰,接着又除名修撰,被削职为民流放建昌,是因为他曾弹劾济阳郡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
(2)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