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①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①刓(wán):磨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自勇仁悍强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臣:使……臣服
C.百姓不,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
D.民无不者恨:痛恨
【小题2】(小题2)下列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问王曰②人之力而敝之
B.①义兵从思东归之士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C.①大王入武关②而燕国见陵耻除矣
D.①今大王举东②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
B.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韩信把自己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等一些策略,已经使项羽失去了民心和霸王之名了。
D.汉王采纳并实施了韩信的谋划,平定了三秦大地,聚集了诸侯军队讨伐项羽,为帝业奠定了基础。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2)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1 02:4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连璧者,字玉梧,吾乘北郭人也。性至孝,父鸿胪丞,晚得异疾,医不治。有道士衣破絮,至其家,谓璧曰:“是非脔乳熊,莫能疗也。”乃徒步入秦中,璧日伺幽箐伏莽,灌木丛祠,踪迹熊穴。窥熊出,潜刃其乳二,怀之出。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夜宿废庙中,屐声入。璧察之,乃曩所遇道人也。璧大骇:“师何至是?”道士曰:“待尔久矣!”乃以药傅璧足,辄能立。道士授一书,皆符咒,曰:“尔善用,后四十年,与尔会鸠兹之市。”璧遂至家,父吞乳熊肉,瘥。

后数年,父以他病殁。璧愈厌弃世俗,欲为五岳游。乃稍稍理前道人所书,能隐形,驱风雷雨,又剪纸为人马甲盾器械。客侍御游公幕府。崔、魏忌侍御,祸家又以侍御匿妖妄报。缇骑至,缚侍御与璧。槛车至河西务,璧曰:“烦诸公致词中贵,我野人不习豪家,欲他往。”诸缇骑急视之,槛屋寂无人矣。璧与侍御亡淮上,璧曰:“君可归楚中。”是时璧变姓名为张思任,于是朝廷捕亡者张思任。

璧乃潜某宗伯家,遇之厚。时权要与宗伯卻,璧曰:“国贼也!”乃走长安上书劾权要险狠倾善类,为逆阉复仇,宜司寇请室。上大怒,执之,就斩西市。桎梏忽脱地,寂无人矣。是时,璧又变姓名为李抱真,于是朝廷捕亡者李抱真,而璧之家人不知也。

璧辄忆前道人约,至鸠兹市,僦居候道人,且三载。一日,人大呼墙外曰:“此中匿亡者三人,曰宋连璧、张思任、李抱真,可速出!”璧大骇无措,其人已排闼入,则昔所与别道人也。责之曰:“以尔夙有道契,故授之书,尔奈何与党锢事,为天下逋逃客耶?吾以此迟三年始至。”璧顿首谢,愿自此与师永绝世缘,不复恋妻孥矣。道人曰:“不可!尔还里,当再与家人见。”

璧遂携药囊抵家。其妻已丧久,儿梦瑞,璧去方周岁,见不复认。璧同母弟珠,当捕张、李时,亦疑其为兄,终未敢以告人也。至是心动,趣之,急启扉,兄弟各相识,因抚其子,具告所以,留数日去。

(选自李焕章《爽韵居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稍稍理前道人所书   使人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B.璧与侍御亡淮上。   夫普,何厌有(《烛之武退秦师》)
C.宜司寇请室   维扬帅逐客之令(《指南录后序》)
D.具告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B.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C.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D.熊至/壁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B.“逆阉”,旧指弄权作恶的宦官。清朝魏忠贤专权,被人们称为“逆阉”。
C.“党锢”,指古代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
D.“顿首”,指以头叩地而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璧察之,乃曩所遇道人也。
(2)璧大骇无措,其人已排闼入,则昔所与别道人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十年,李巨卿榜及第。少聪敏,承乡曲之誉。初,从计吏至京口客舍,月夜闲步,闻户外有行吟声,哦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凡再三往来,起遽从之,无所见矣。尝怪之。及就试粉闱,诗题乃“湘灵鼓瑟”,起辍就,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主文李暐深嘉美,击节吟味久之,曰:“是必有神助之耳。”遂擢置高第。释褐授校书郎。尝采箭竹,奉使入蜀。除考功郎中。大历中,为太清宫使、翰林学士。起诗体制新奇,理致清赡,芟宋齐之浮游,削梁陈之嫚靡,迥然独立也。王右丞许以“高格”,与郎士元齐名。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集十卷,今传。子徽能诗,外甥怀素善书;一门之中,艺名森出,可尚矣。凡唐人燕集祖送,必探题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刘相巡察江淮,诗人满座,而起擅场。郭暧尚主盛会,李端擅场。缅怀盛时,往往文会,群贤毕集,觥筹乱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矣。况宾无绝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歌阑舞作,微闻香泽,冗长之礼,豁略去之,王公不觉其大,韦布不觉其小,忘形尔汝,促席谈谐,吟咏继来,挥毫惊座。乐哉!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选自《唐才子传·钱起传》,有删改)
【注】①擅场:《文选》汉张衡《东京赋》云:“秦政利嘴长距,终得擅场。”后人因用“擅场”称技艺高超出众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玲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体矣/
B.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C.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玲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D.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古代男子成人时,因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古代女子无字。
B.闱,旧称试院,唐宋时粉闱指由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的考场;因尚书省又被称为粉省,故粉闱也可为尚书省的别称。
C.释褐,是指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D.祖送,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即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起年少聪敏,赶考途中有奇遇。京口旅馆夜宿,偶听有人户外吟诗,出门不见人影。应试时融二句诗于科考诗中,深受考官嘉许。
B.钱起诗风新奇,获高评名副其实。他的诗体制新奇,富有理趣,去除前朝浮靡之风,自有“高格”,获评“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C.钱起仕途亨通,及第后多次升迁。钱起因考官欣赏以应试优等及第,后相继被授予校书郎、考功郎中、太清宫使、翰林学士等职。
D.钱起诗名很盛,探题赋诗能擅场。唐宴会时会公推一技艺出众者做擅场,在刘晏巡察江淮集会时,公推钱起做擅场,可见其诗艺、威望皆高于同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徽能诗,外甥怀素善书,一门之中,艺名森出,可尚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木赐,卫人,子贡,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谓门弟子曰:“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至齐,说田常曰:“君之鲁过矣,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吴王曰:“善。虽然,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子贡之越。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许诺。于贡报吴王。吴王遂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修兵休卒以待之。”吴王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吴王去晋而归,三战不胜,越遂杀夫差。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图,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B.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C.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D.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反义,或同义,如:韩愈,字退之。
B.二三子,敬称,指诸位。古人敬称对方的词还有“子”、“君”、“吾属”、“足下”、“殿下”“阁下”等。
C.乘,古时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春秋时代习惯用车辆的数目来衡量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指中等诸侯国。
D.泗,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曲阜孔庙杏坛对联曰:“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洞彻时局,目光长远。在他出使齐国之前,他就清楚了田常伐鲁的根本目的,所以他的游说关键点放在伐吴将会对田常有利的方面。
B.子贡富有谋略,豪迈慷慨。子贡在田常犹豫时,慨然赴吴游说吴王,让吴王知道攻打齐国的好处,从而解决了田常的顾虑。
C.子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在游说越王时,先恐吓后利诱,建议越国派出军队攻打吴国,越王同意他的建议。
D.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与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纵横捭阖。子贡的这次出使,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后秦王使王龁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Z-X-X-K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马服:指马服君赵奢。②阬:活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兵,为武安君迁:调动官职,指升官。
B.赵王数以为让:谦让
C.秦军败而走详:通“佯”,假装
D.武安君遂称病笃:(病)重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导致秦王让白起自杀原因的一组是
①由是与应侯有隙 ②王听之,皆罢兵
③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④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⑤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  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下野王,上党和韩国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中,上党守将只好用归顺赵国的方法抵抗秦国。
B.秦军多次击溃赵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和秦军交战,所以白起用了反间计,最终成功地让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C.白起与赵括打仗,使用了诱敌深入等方法,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打败了赵军。
D.白起考虑到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可能会作乱,于是用欺骗的办法,把他们活埋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禼上疏曰:“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特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又徙逵帅鄜延,为逵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援种世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朝廷从之,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夏人屡欲款塞,每以虚声摇边。诏问方略,禼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欲取绥,道遇珍,皇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交阯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禼以郭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为宣抚使,禼副之。逵至,辄与禼异,固争不能得。禼分遣将吏伐木治攻具,设伏击之,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元祐初,梁乙埋数扰边,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禼因遣人诘夏,夏兵遂去。乙埋终不悛。使间以善意问乙埋:“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遗之战袍、锦彩,自是乙埋不复窥塞。禼乃纵间,国中疑而杀之。五年,拜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赵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B.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C.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D.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是我国对农事的总称,多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觑边”“窥塞”“寇边”相对。
C.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行为,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地区。
D.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文中是一种官职名称,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赵禼一心平叛,不计个人名利。交趾叛乱时,朝廷让赵禼统兵平叛,他推荐自己以前的上级郭逵为主将,自己甘愿任副职,赵禼设伏兵击贼,取得大胜。
B.赵禼精于谋略,为国屡立功勋。他能审时度势,为朝廷献破敌之策;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关,他以武胜之,以文劝之,最后用离间计将其除去。
C.赵禼富有才华,处事很有见地。他考中进士,在郭逵手下任文职;在种谔擅自纳降一事上,他反对诛种谔、返故地归降人,认为双方可交换人员,各守纪律,以保边疆安宁。
D.赵禼深晓边事,治理卓有成效。他向朝廷建言,应做好绥州的规划,建设堡寨,分析了放弃绥州的后果并援引了种世衡治边旧例,得到朝廷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2)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