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安焘,厚卿,开封人。幼警悟。年十一,从学里中,羞与群儿伍,闻有老先生聚徒,往师之。先生曰:“汝方为诵数之学,未可从吾游,当群试省题一诗,中选乃置汝。”焘无难色。诗成,出诸生上,由是知名。登第,调蔡州观察推官,至太常丞、主管大名府路机宜文字。用欧阳修荐,为秘阁校理、判吏部南曹、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兼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元丰初,高丽新通使,假焘左谏议大夫往报之。高丽迎劳,馆饩加契丹礼数等,使近臣言:“王遇使者甚敬,出诚心,非若奉契丹苟免边患而已。”焘笑答曰:“尊 中 华 事 大 国 礼 一 也 特 以 罕 至 有 加 尔 朝 廷 与 辽 国 通 好 久 岂 复 于 此 较 厚 薄 哉 使 还 帝 以 为 知 礼 即 授 所 假 官 兼直学士院。知审刑院,决剖滞讼五百馀案。因言:“每蔽狱上省,轻重有疑,则必致驳,势既不敌,故法官顾避稽停。请自今以疑狱者,皆得轻论。”从之。元祐二年,进知院事。夏人款塞,乞还侵疆。焘言:“地有非要害者固宜予,然羌情无厌,当使知吾宥过而息兵,不应示以厌兵之意。”哲宗立,复仍前议,二府遂欲并弃熙河。焘固争之,曰:“自灵武而东,皆中国故地。先帝有此武功,今无故弃之,岂不取轻于外夷?”于是但以葭芦等四砦归之。宣仁太后患国用不足,颇裁冗费,宗室奉亦在议中。焘谏曰:“陛下虽痛抑外家,以示至公,然此举不可不深思而熟计。”太后悟,遂止。还洛卒,年七十五。子扶,靖康时为给事中。金人入京师,责取金帛,扶与梅执礼、陈知质、程振皆见杀。
(节选自《宋史·安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尊中华∕事大国∕礼一也∕特以罕至有加尔∕朝廷与辽国通好久∕岂复于此较厚薄哉∕使还∕帝以为知礼∕即授所假官∕
B.尊中华∕事大国∕礼一也∕特以罕至有加尔∕朝廷与辽国通好∕久岂复于此较厚薄哉∕使还∕帝以为知礼∕即授所假官∕
C.尊中华事∕大国礼∕一也∕特以罕至有加尔∕朝廷与辽国通好久∕岂复于此较厚薄哉∕使还∕帝以为知礼∕即授所假官∕
D.尊中华事∕大国礼∕一也∕特以罕至有加尔∕朝廷与辽国通好∕久岂复于此较厚薄哉∕使还∕帝以为知礼∕即授所假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同义或反义,古人尊对卑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B.第是科举考试及格的第次,如登第、及第、落第、不第;科举时代称考中进士为“登第”,亦称“登科”。
C.推官是官名,唐置推官,掌勘问刑狱;宋代在开封府置左右厅推官,各州与临安府置节度、观察推官,皆掌司法事务。
D.家是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外家泛指有封地的诸侯王或高级地方长官,也指藩属之国,即外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焘幼年聪慧,卓尔不群。十一岁在里中学习时,他不愿与一般孩子为伍,向老先生拜师,按先生要求毫不困难写成一首诗,超出众人。
B.安焘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和大宋建立了外交关系,朝廷暂时任命安焘为左谏议大夫出访高丽国,他能有理有节地应对。
C.安焘决剖滞讼,重视疑案。安焘在刑院任职时,处理了历年积压下来的五百余件疑案,他把存在疑问的案件驳回重审,并主张疑案轻判。
D.安焘洞察时事,珍惜国土。夏人攻击边塞地区,要求还给他们土地,安焘坚持规劝朝廷,要保护好祖宗留下的土地,防止夏人贪得无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有非要害者固宜予,然羌情无厌,当使知吾宥过而息兵。
(2)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3 05:5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说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卒于贬所。
《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注: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囊装惟巾栉而已旋:归来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用事:执政当权
C.诏彻里帖木儿仍出事 署:代理
D.月,补其亏数皆足。 期: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意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
C.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举子多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久,卒于贬所。
【小题3】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D.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小题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2)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小题5】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
赈灾时:    
治军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珪。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衹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翊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馀乱。翃凡百馀战,禽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翃为河中少尹,领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翃。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
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曰:“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贞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 王翃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辰州刺史 出:外调任职
B.勉檄止之,辄匿不发 檄:公文
C.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 干法:冒犯法律
D.京兆主供拟  主:掌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翃为官一处,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王翊恰逢当地首领梁崇牵和别帅覃问等作乱,在李勉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一举收复容州。
B.王翃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翃收复容州使朝廷得以重建顺州,收复失地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郁林等州。
C.王翃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领军防守边境时,王翃任河中少尹,管理后方军政事务,他略施小计就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后全军肃然。
D.王翃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翎脱身逃到奉天避乱,任东都留守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部队,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作出重要贡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2)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不欲利己误人,乃归直取牛。二十八年,为右通进,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迁天成军节度使,彰愍宫使。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擢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仍诏谕之曰:“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十五年,诏制礼典,明礼义,正法度。韩家奴既被诏,博考经籍,自天子达于庶人,情文制度可行于世,不缪于古者,撰成三卷,进之。又诏译诸书,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时帝以其老,不任朝谒,拜归德军节度使。以善治闻。帝遣使问劳,韩家奴表谢。召修国史,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B.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C.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D.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表示升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B.讽谏,用委婉的言语规劝,使其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意见,用于下对上或平级之间。
C.翰林都林牙,是翰林院长官,多兼任修国史,记录皇帝的言行起居,进讲经史等。
D.酬酢,向客人敬酒称酬,向主人敬酒称酢,泛指交际应酬。这里指君臣诗文唱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家奴博学多才。他广泛地阅览经书史籍,通晓辽、汉文字;皇帝也因为他的出色才华而让他做了自己的诗友。
B.韩家奴善于劝谏。和皇帝闲谈时,他巧妙地劝谏皇帝,处事要像炒栗子一样掌握好火候,使事情尽善尽美。
C.韩家奴恪尽职守。皇帝秋山打猎,熊虎致使数十人伤亡,他如实记入史册,皇帝命他删去相关记录,他当即拒绝。
D.韩家奴治学严谨。皇帝诏令他编写礼典,他广泛考证经书典籍,编写出不和古制相违背的可以推行的礼仪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不欲利己误人,乃归直取牛。
(2)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贬夷陵令坐: 判罪,定罪
B.俾修《唐书》俾: 使
C.画地学书书: 读书
D.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第: 只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B.表官职升降任免调动常用的词语有“迁、贬、徙、黜、左迁、出”等。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翰林学士”。贬:降低官职。如“坐贬夷陵令”。黜:废掉官职。如:“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左迁知制诰”。
C.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D.四夷: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小题4】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
① 贻书责之 ②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③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④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⑤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⑥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因直言而遭不幸。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而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欧阳修写书信指责高若讷,而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书信呈给皇上,以致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B.欧阳修不怕朋党之争。欧阳修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提出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C.欧阳修深得皇帝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还请欧阳修越职给自己进言。
D.欧阳修屡遭邪党迫害。因欧阳修力挺杜衍等人,奸邪党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入狱之事网罗欧阳修的罪名,后又担心欧阳修被复用,便一再陷害他。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停止了群怨,让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
【小题6】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2)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吏职,少日自解归 堪:忍受,禁得起
B.素简贵,不事上官 私:暗地里
C.既绝州郡谒 觐:拜见
D.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不受世俗羁绊的一组是 (   )
①征著作郎,不就
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⑥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为了有隐居之资,应对年老家贫的尴尬局面,做了州祭酒,但不堪吏职,不久便自解归,躬耕自资,又得了病,执事者便让他当了彭泽县令。
B.陶潜担任彭泽县令时,郡里派遣督邮到县里来,别人告诉他应当束好腰带去拜见督邮,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解印而去。
C.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D.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2)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