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湜,字子正,徐州彭城人。举进士,为澶州观察推官,再调湖南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徙阴平。再迁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阆州狱,活死囚七人。王尧臣安抚陕西,荐之,擢知耀州。富平有盗掠人子女者,既就擒,阳死,伺间逸去;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拜监察御史,王德用自随州诏还,近臣言其有反相,湜保右之。历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迁殿中侍御史。上言:“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诏诣渭州劾尹洙私用公使钱,颇傅致重法,以故洙坐废。还,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除盐铁副使。议者谓湜探宰相意,深致洙罪,故得优擢焉。
明年,宴紫宸殿,副使当坐殿东庑,湜不即坐,趣出。阁门奏之,坐谪知沂州,徙兖州。又坐沂州误出囚死罪,降知海州。起为河东转运使,迁户部员外郎,复为盐铁副使兼领河渠事。汴水绝,凿河阴新渠,通漕运如故。会江南饥,擢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府,奏运苏州米五十万斛,以贷饥民。除户部郎中、知广州。侬智高初平,湜练士兵,葺械器,作铁锁断江路。有盗据山,敕贷罪招之,不肯降。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湜喜曰:“昔布衣随计,今以侍从官三品复典乡郡,过始望矣。”又以左司郎中知郓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湜少贱,母更嫁营卒,既登第,具袍笏趋卒舍迎母,里人观叹。然嗜酒,持法少恕,改知密州,以病卒。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
A.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
B.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
C.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
D.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封建科举考试依次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取后通过殿试者为进士。
B.“迁”: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降职。
C.“礼部”: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管理人口和税收财政,相当于财政部(古代的税收主要是人头税和地租)。
D.“笏”: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大臣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湜善于逢迎,执法严酷。受诏审理渭州尹洙私用公款一事,因探知尹洙与宰相有嫌隙,所以罗织罪状使他受到重判,回朝后得到优先提升。
B.刘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汴水断流,他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畅通;江南饥荒,他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赈济灾民。
C.刘湜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在平定侬智高之后,他未作片刻休整,就立即训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D.刘湜恪守孝道,贵贱不移。年少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并不以此为辱,仍穿朝服执笏去兵营迎接母亲,乡人都为之感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
(2)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6 03: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璀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应格,所亲咸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其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僦屋以居,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余力,葬内外亲  推:推广施行
B.其友罗适持节本路    持节:奉命出使
C.庭筠应格,所亲咸劝之 适:适合;符合
D.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 靳:吝惜;顾惜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B.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C.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D.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行是《周礼》中提倡的八种行为: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如果想进学校读书,首先个人品德必须符合“八行”的基本要求。
B.庐墓是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这与“褒之庐冢也”中的“庐冢”相同。
C.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季”指的是兄弟排行中的第三个兄弟,《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则泛指弟弟。
D.春官为古官名,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后世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京城求学中,徐中行受到了范纯仁的赏识,结果得到与司马光一起进修道业的机会;而他自己也勤苦自励,一心向学。
B.徐中行屡次拒绝举荐,有人怀疑他借此邀取名声,他却认为美好的品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能因此就觉得有资格入朝为官。
C.秦桧当权时,科举考试中的试题问到如何歌颂南宋中兴的事情,徐中行则陈述现在不值得歌颂中兴的五条原因,许多人为他担忧。
D.徐中行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他的曾孙徐日升也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徐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至少六代不绝。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2)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B.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C.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D.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广家世世受射 受射:传习射箭之术
B.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为:对、向
C.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徙:调任
D.皆惊,上山陈。 陈:军阵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的将领,曾因追逐捉拿燕太子丹而立下功劳。
B.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作战取得胜利,因为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
C.典属国公孙昆邪因为妒忌李广的才华,又讨厌李广自逞武力,请求皇上调任李广做上郡太守。
D.李广带着一百骑兵去追击匈奴的三个射雕者,亲自射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延弟白泽,年十一,道母忧,居丧以孝闻。世祖闻而嘉之。长而好学博通,敏于当世。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后蠕蠕犯塞,显祖引见群臣议之。白泽曰:“陛下钦明则天,比踪前圣,而蠢尔荒愚,轻犯王略。今若銮與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显祖从之,遂大破虏众。白泽本字钟葵,显祖赐名白泽,纳其女为。显祖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白泽上表谏曰:“伏见诏书,禁尚书以下受礼者刑身,纠之者代职。今之都曹,古之公卿也,皆翊扶万几,赞徽百揆,风化藉此而平,治道由兹而穆。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显祖纳之。太和初,怀州民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将杀刺史。文明太后欲尽诛一城之民。白泽谏曰:“臣闻上天爱物之生,明王重民之命,故杀一人而取天下,仁者不为。且《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群凶肆虐,轘裂诛尽。合城无辜,奈何极辟?不诬十室,而况一州,或有忠焉,或有仁者,若淫刑滥及,杀忠与仁,斯乃西伯所以叹息于九侯,孔子所以回轮于河上。伏惟圣德昭明殷鉴,水镜前礼,止迅烈之怒,抑雷霆之威,则溥天知幸矣。昔厉防民口,卒灭宗姬;文听舆颂,终摧强楚。愿不以人废言,留神省察。”太后从之。太和五年卒,谥曰简。

(节选自《魏书·张白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B.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C.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D.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嫔,古代对妇人的美称,也可代指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嫔的地位次于皇后、妃子。
B.百揆,官名,大多指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
C.轘帜裂,即车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车上硬撕裂为五块。
D.殷鉴,说的是周的子孙应以殷商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泽好学博通,事亲至孝。白泽博采众书、好学聪慧,且孝行深受皇帝赞许,因能厉行节俭行孝,死后受封谥号“简”。
B.白泽积极应变,退敌有功。敌兵犯境,显祖召见群臣商讨对策,他分析敌情,提出退敌主张,显祖采纳,于是击败敌军。
C.白泽敢于进谏,维护法度。显祖“羊酒之罚”,有失法度,他上奏规劝,认为应按律令旧法,仿效从前典章,显祖接受。
D.白泽体恤百姓,处事有方。“怀州一案”,太后要株连全城,他引《周书》话语、举前人得失的事例来劝阻,太后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
(2)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中彦,才甫。少以父任仕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

王师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师还,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皇统初,为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中彦使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连通汴梁。明年,作河上浮梁。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舰毕功,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B.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C.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D.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招抚使,是宋代官名,战时临时设立的掌管军政的官职,战后即废除。
C.西羌是羌族的别支,战国时兴盛,旧在陕西四川塞外。羌族各部相攻杀掠夺,战祸频仍。
D.郊恩,皇帝因到郊外祭祀天地,礼成之后,对皇室、臣民所加的恩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中彦少年得志,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跟从睿宗攻下熙、河、阶、成州,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任秦凤经略使时,迁移治所,修筑营垒,扼守入川要道。
B.张中彦聪慧过人,善于营建。他让人崖谷架木,于深山中顺利运出大木;他制作的小船模型,让工匠都惊服,并到浮梁购买大船,用巧妙的方法解决其入水的问题。
C.张中彦处事果决,执法严明。他敢于惩治犯法的朝廷宗室,依法惩处盗窃的士兵;刘海作乱平定后,他处死了带头闹事的不法分子的。
D.张中彦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深受拥戴。西羌族依仗地势,不服管辖,他亲自约见其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去世后,百姓号泣罢市,立像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2)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
“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