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吴喜,吴兴临安人也。本名喜公,明帝减为喜。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演之门生朱重人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吏,进为主图令史。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征蛮。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稍迁至河东太守.殿中御史。
明帝即位,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简羽林勇士配之。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不可遣。中书舍人巢尚之日:“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阵,若能任之,必有成绩。”喜乃东讨。
喜在孝武世既见驱使,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及东讨,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迁步兵校尉,封竞陵县侯。
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寻阳太守。泰始四年,改封东兴县侯,除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太子左卫率。五年,转骁骑将军,太守、兼率如故。其年,大破魏军于荆亭。六年,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加都督豫州诸军事。明年还建邺。
初,喜东征,白明帝得寻阳王子房及诸贼帅,即于东枭斩。东土既平,喜见南贼方炽,虑后翻覆受祸,乃生送子房还都。凡诸大主帅顾琛、王昙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问而心衔之。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上闻之益不悦。后寿寂之死,喜内惧,因乞中散大夫。上尤疑之。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上召入内殿,与言谑,酬接甚款,赐以名馔并金银御器。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上素多忌讳,不欲令食器停凶祸之室故也。及喜死,发诏赙①赠,子徽人袭。(选自《南史·吴喜传》)
注释: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小题1】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启:禀告
B.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假:假借
C.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累:多次
D.不问而心衔之衔:怀恨
【小题2】吴喜文武双全,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喜“博闻强志”和“性既勇决”的一组是( )
A.涉猎《史》《汉》,颇见古今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
B.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
C.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D.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喜初为领军将军沈演之属下,深受其赏识,后来被沈演之的门生朱重人举荐为主书吏,继而又做了主图令史。
B.吴喜孝武帝时已经被任用,性情宽厚,所到之处人们都感念他。到了东征的时候,百姓听说他来了,便都望风归降或散去。
C.东方平定以后,吴喜又率领军队南征,升为寻阳太守。以后职务不断升迁,泰始六年,在荆亭大败魏军,加任都督州诸军事。
D.吴喜东征之前,曾禀明皇帝要在当地杀掉叛贼,但平定东方后,虑及可能的后患,并未杀掉子房等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
(2)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5:4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唐景思,秦州人也。幼以屠狗为业,善角牴戏。

②开运末,契丹据中原,以景思为亳州防御使。领事之日,会草寇数万攻围其城,景思悉力以拒之。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寇,复有其城,亳民赖是以济。

③乾祐中,命景思为沿淮巡检使,屡挫淮贼。时史宏肇淫刑黩货,多织罗南北富商杀之,夺其财,大开告密之门。景思部下有仆夫,希求无厌,虽委曲待之,不满其心,一日拂衣而去,见宏肇,言景思受淮南厚赂,私贮器械,欲为内应。宏肇即令亲吏率三十骑往收之,告者谓收吏曰:“景思多力十夫之敌也见便杀之不然则无及矣。”收骑至,景思迎接。有欲擒之者,景思以两手抱之,大呼曰:“冤哉!景思何罪?设若有罪,死亦非晚,何不容披雪?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都将命释之,引告者面证景思,言受淮南赂。景思曰:“我从人家人并在此,若有十缗贮积,亦是受赂。言我贮甲仗,除官赐外,有一事亦是私贮。”使者搜索其家,惟衣一笥,军籍粮簿而已,乃宽之。景思曰:“使但械系送我入京。”

④先是,景思别有纪纲(管家)王知权者,在京,闻景思被诬,乃见史宏肇曰:“唐景思赤心为国,某服事三十年,孝于父母,义于朋友,被此诬罔,何以伸陈。某请先下狱,愿公追劾(追究揭发)景思,免至冤横。”宏肇愍(怜悯)之,令在狱,日与酒食。景思既桎梏就路,颍、亳之人随至京师,众保证之。宏肇乃令鞫(审问)告事者,具伏诬陷,即斩之,遂奏释景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草寇数万攻围其城(____________)  ⑵亳民赖以济(____________)
⑶都将命之(____________) ⑷委曲待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A.幼以屠狗为业B.景思悉力以拒之
C.景思以两手抱之D.何以伸陈
【小题3】下列各项与“孝于父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B.沛公安在?(《鸿门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D.覆之以掌 (《促织》)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
⑵使但械系送我入京。
【小题5】用“/”为第③段划线句断句。
景 思 多 力 十 夫 之 敌 也 见 便 杀 之 不 然 则 无 及 矣。
【小题6】细读第④段,谈谈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家于沙随。靖康之乱,徙绍兴之余姚。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调饶州德兴丞。盗入县民齐匊家,平素所不快者,皆罥絓逮狱。州属迥决禁囚,辨其冤者纵遣之。匊讼不已。会获盗宁国,匊犹讼还所纵之人,迥曰:“盗既获矣,再令追捕,或死于道路,使其骨肉何依,岂审冤之道哉!”改知隆兴府进贤县。县大水,亡稻麦,迥白于府,议租税悉蠲之。郡僚犹曰:“渡江后来,未尝全放,恐户部不从。”迥力论之曰:“唐人损七,则租庸调俱免。今损十矣。夏税、役钱不免,是犹用其二也,不可谓宽。”议乃息。调信州上饶县。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尝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奉祠寓居番阳之萧寺有程祥者病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有欲之者,度曰:“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终辞焉。为迥言其事,迥走告于郡守,月给之钱粟。迥居官临之以庄,政宽而明,令简而信,强抚弱,导以恩义。积年雠讼,一语解去。暇则宾礼贤士,从容尽欢,进其子弟之秀者与之均礼,为之陈说《诗》《书》。质疑问难者,不问蚤暮。卒官。朝奉郎朱熹以书告迥子绚曰:“敬惟先德,博闻至行,追配古人,释经订史,开悟后学,当世之务又所通,非独章句之儒而已。著书满家,足以传世,是亦足以不朽。”绚以致仕恩调巴陵尉,摄邑事,能理冤狱。

(节选自《宋史•程迥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欲之者    醮:使……出嫁     B. 为迥言其事 或:有时
C. 强抚弱 绥:安抚 D. 当世之务又所通   该:完备
【小题2】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奉祠寓居/番阳之萧寺/有程祥者/病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
B. 奉祠/寓居番阳之萧寺/有程祥者/病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
C. 奉祠寓居/番阳之萧寺/有程祥者/病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
D. 奉祠/寓居番阳之萧寺/有程祥者/病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迥经历坎坷,大器晚成。他少年时历经战乱,家庭贫寒,四处漂泊。二十岁后才知道读书求学,最终在隆兴元年考中了进士。
B. 程迥通晓时务,办事干练。他处理积年旧案,也往往能一语化解。因此,历任多地多个官职,决狱办案都很顺利,诸多疑难均迎刃而解。
C. 程迥体恤百姓,政令宽简。他任进贤县县令时,坚持为受灾的百姓免去全部赋税;在上饶县,又坚决阻止了对百姓加收赋税的行为。
D. 程迥礼贤下士,精于儒学。他释订经史,著书满家;开悟后学,质疑问难。因而得到当时的大学者朱熹很高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彦远字子高,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寺丞。举进士第,以殿中丞为御史台推直官。通判明州,迁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知润州。上疏曰:“陛下即位以来,内无声色之娱,外无畋渔之乐,而前岁地震,雄、霸、沧、登,旁及荆湖,幅员数千里,虽往昔定襄之异,未甚于此。今复大旱,人心嗷嗷,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苟能顺天之戒,增修德业,宗社之福也。今契丹据山后诸镇,元昊盗灵武、银、夏,衣冠车服,子女玉帛,莫不有之。往时,元昊内寇,出入五载,天下骚然。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湖、广蛮獠劫掠生民,调发督敛,军须百出,三年于今,未闻分寸之效。惟陛下念此三方之急,讲长久之计,以上答天戒。”

时旱蝗,民乏食,彦远发常平仓赈救之。部使者诘其专且搉价,彦远不为屈。召为右司谏,请勿数赦,择牧守,增奉入以养廉吏,息土木以省功费。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会诸路奏大水,彦远言阴气过盛,《五行传》言“下有谋上之象”,请严宫省宿卫。未几,有挟刃犯謻门者。特赐五品服。

又上疏曰:“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唐开元户八百九十余万,而垦田一千四百三十余万顷。今国家户七百三十余万,而垦田二百一十五万余顷,其间逃废之田,不下三十余万,是田畴不辟,而游手者多也。劝课其可不兴乎?本朝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皆带劝农之职,而徒有虚文,无劝导之实。宜置劝农司,以知州为长官,通判为佐,举清强幕职、州县官为判官。先以垦田顷亩及户口数、屋塘、山泽、沟洫、桑柘,著之于籍,然后设法劝课,除害兴利。岁终农隙,转运司考校之,第其赏罚。”

彦远性豪迈,其任言职,数有建明。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彦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B.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C.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D.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也称补荫、奏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官员的子孙因先辈有功取得入仕权利而补任官职。这是一种变相的世卿世禄制度。
B.宗社,是宗庙和社稷的合称,代指国家。宗庙,古代指天子、诸侯、大夫和庶人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C.常平仓,指朝廷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D.劝课,“劝”意思是鼓励,“课”是指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在古代,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勉励督责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彦远广才多能,曾任多职。他熟稔边事,知晓农事,了解国情;多次升迁,曾任大理寺丞,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提拔为尚书祠部员外郎,掌管润州。
B.彦远洞察国事,积极献策。他上书国有“三方之急”;建言严赦免、增俸禄等事;强调重视农业,开垦荒田,设置专门机构,落实农业工作,加强对主官的年终考核。
C.彦远体恤百姓,积极救灾。当时发生了旱灾和蝗灾,老百姓缺粮乏食,他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却被部使者定罪为专权擅断,独定粮价,但他不为所屈。
D.彦远谏言有方,言辞恳切。他多以“天”来进谏,借助灾异事件以示上天警戒,劝诫皇帝要顺应天意,选择良吏,安抚百姓,增修德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臣的拳拳之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
(2)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里罕识其面。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脱稿。释褐,授征事郎、孟州温县丞。正大改元,超授儒林郎、赐绯鱼袋、郑州河阴簿。三年,召试尚书省掾,再调漕运提举。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居数岁,忠济怠于政事,贪佞抵隙而进。昶言于忠济曰:“比年内外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藏空虚,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惟阁下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省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尚可以弭未然之祸。”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昶以亲老求解,不许。俄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门。

岁己未,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昶上疏,论治国,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为对。世祖嘉纳之。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不言,眷遇益隆。世祖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李秀才至矣。”其见敬礼如此。

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官员,于是谢事家居。五年,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座,倾听其说。六年,奸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七年,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事苛细,未几致仕。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征之,以老疾辞,赐田千亩。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李昶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授征事郎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宴游   省:醒悟
C.世祖伐宋,濮州  次:驻扎
D.复遣使之 征:征召,朝廷征用人才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忠济怠政事 奉晨昏万里
B.贪佞抵隙进 门虽设常关
C.以用贤、立法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老疾辞 臣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B.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C.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D.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昶从小聪明过人。读新书文如同过去经常学习的一般熟悉。参加科举考试时能一上午奋笔写数千字。
B.李昶能积极进善言。他极力劝说懒于处理政事的严忠济接纳忠正之士,罢黜疏远奸邪小人。
C.李昶聪明懂礼,即便皇帝闲居退朝,他见了也都非常礼敬。因此世祖常高兴采纳他的疏谏,向他询问国事。
D.李昶才干非凡,官员的品级和选举,朝廷的礼仪,很多是他裁定的。宰相常请他商议朝廷大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低,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采。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疮银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地名)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甜饮致醉。弘欲遨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那将尝斧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小题1】下列加点饲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况:比方B.道济馈以粱肉 馈:赠送
C.征著作郎,不就 就:成功D.郡将尝侯之 侯:拜访
【小题2】下巧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翻译
(1)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是故无贵无贱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