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吴喜,吴兴临安人也。本名喜公,明帝减为喜。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演之门生朱重人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吏,进为主图令史。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征蛮。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稍迁至河东太守.殿中御史。
明帝即位,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简羽林勇士配之。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不可遣。中书舍人巢尚之日:“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阵,若能任之,必有成绩。”喜乃东讨。
喜在孝武世既见驱使,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及东讨,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迁步兵校尉,封竞陵县侯。
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寻阳太守。泰始四年,改封东兴县侯,除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太子左卫率。五年,转骁骑将军,太守、兼率如故。其年,大破魏军于荆亭。六年,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加都督豫州诸军事。明年还建邺。
初,喜东征,白明帝得寻阳王子房及诸贼帅,即于东枭斩。东土既平,喜见南贼方炽,虑后翻覆受祸,乃生送子房还都。凡诸大主帅顾琛、王昙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问而心衔之。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上闻之益不悦。后寿寂之死,喜内惧,因乞中散大夫。上尤疑之。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上召入内殿,与言谑,酬接甚款,赐以名馔并金银御器。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上素多忌讳,不欲令食器停凶祸之室故也。及喜死,发诏赙①赠,子徽人袭。(选自《南史·吴喜传》)
注释: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小题1】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启:禀告
B.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假:假借
C.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累:多次
D.不问而心衔之衔:怀恨
【小题2】吴喜文武双全,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喜“博闻强志”和“性既勇决”的一组是( )
A.涉猎《史》《汉》,颇见古今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
B.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
C.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D.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喜初为领军将军沈演之属下,深受其赏识,后来被沈演之的门生朱重人举荐为主书吏,继而又做了主图令史。
B.吴喜孝武帝时已经被任用,性情宽厚,所到之处人们都感念他。到了东征的时候,百姓听说他来了,便都望风归降或散去。
C.东方平定以后,吴喜又率领军队南征,升为寻阳太守。以后职务不断升迁,泰始六年,在荆亭大败魏军,加任都督州诸军事。
D.吴喜东征之前,曾禀明皇帝要在当地杀掉叛贼,但平定东方后,虑及可能的后患,并未杀掉子房等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
(2)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5:4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潘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人过。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B.《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C.《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D.《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剖符:剖分信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一分交给受封者保存。
B.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等五部经典。汉时订为五经,为儒家用以讲学的重要典籍。
C.《春秋左氏传》:也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
D.黍: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也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为官谨慎,为人正直。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上震怒,宋濂让皇帝心平气和。茹太素的意见才全都被采纳。
B.宋濂文风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C.宋濂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宋濂很有才学,做官后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作为顾问随侍朱元璋左右。
D.宋濂为人孝顺父母。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津字罗汉,少端谨。除侍御中散。津身在禁密,不外交游,至宗族姻表罕相参候。司徒冯诞与津少结交友,而津见其贵宠,每恒退避,及相招命,多辞疾不往。后迁长水校尉,仍直阁。除岐州刺史。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城十里,为贼所劫。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视。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自是阖境畏服。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于是官属感,莫有犯法。延昌末,起为华州刺史。先是,受调绢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于是竞相劝厉,官调更胜。除定州刺史。初,津兄椿得罪此州,由赵略投书致。及津至,略举家逃走。津乃下教慰喻,令其还业。于是阖州愧服,远近称。卒,谥曰孝穆。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一,有删改)
(注释)
①浊货:黩货,贪污纳贿。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岐州刺史    出:由京官调任地方官
B.城十里 去:距离
C.于是官属感    厉:严厉
D.可速收视 收视:收殓顾视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津身在禁密 是区区不能废远
B.莫有犯法先王以为东蒙主
C.由赵略投书致   贾家庄几为巡徼陵迫死
D.远近称,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 /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 /其所输少劣者 /为受之 /但无酒 /以示其耻
B.津乃令依公尺 /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 /其所输少 /劣者为受之 /但无酒 /以示其耻
C.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 /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 /其所输少 /劣者为受之 /但无酒 /以示其耻
D.津乃令依公尺 /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而出 /其所输少劣者 /为受之 /但无酒 /以示其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津严于律己,为人端正谨慎。他因为身在禁密,所以不和外人交往,即使是宗族姻亲也少有往来;对已得贵宠的少时好友,亦尽量避而不见。
B.杨津治境有方,得到官民敬服。在岐州,他迅速破案,因此地方官吏不敢再为非作歹;在华州,采取有力措施,解除了百姓长期以来受到的欺压。
C.杨津宽厚仁慈,有君子的风范。赵略举报了他的兄长,他以德报怨,让赵略还家就业。对此,全境的人都叹服,大家交手称赞。
D.杨津善用谋略,施巧计破抢劫案。在岐州,得知有人布匹被劫后,放出风声,诈称穿某色衣骑某色马的人被杀,请家人前来认尸,最终人赃俱获。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
(2)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世为名族。颂少能辨物理,为时人所称。察孝廉,举秀才,皆不就。文帝辟为相府掾,奉使于蜀。时蜀新平,人饥土荒,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累迁中书侍郎。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时尚书令史扈寅非罪下狱,诏使考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比张释之。在职六年,号为详平。会灭吴,诸将争功,遣颂校其事,以王浑为上功,王浚为中功。帝以颂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不行,转任河内。临发,上便宜,多所纳用。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转为浸害,颂表罢之,百姓获其便利。寻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淮南相。在官严整,甚有政绩。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豪强兼并,孤贫失业,颂使大小戮力,计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久之,转吏部尚书,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居职希迁,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及赵王伦之害张华也,颂哭之甚恸。闻华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种也!”伦党张林闻之,大怒,惮颂持正而不能害也。孙秀等推崇伦功,宜加九锡,百僚莫敢异议。颂独曰:“昔汉之锡魏,魏之锡晋,皆一时之用,非可通行。九锡之议,请无所施。”张林积忿不已,以颂为张华之党,将害之。孙秀曰:“诛张、裴已伤时望,不可复诛颂。”林乃止。于是以颂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寻病卒,使使者吊祭,赐钱二十万、朝服一具,谥曰贞。
初,颂嫁女临淮陈矫,矫本刘氏子,与颂近亲,出养于姑,改姓陈氏。中正刘友讥之,颂曰:“舜后姚、虞、陈、田本同根系,而世皆为婚,礼律不禁。今与此同义,为婚可也。”
史臣曰:子雅束发登朝,竭诚奉国。逮元康之间,贼臣专命,举朝战栗。颂以此时,忠鲠不挠,哭张公之非罪,拒赵王之妄锡,虽古遗直,何以尚兹?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律,申冤讼 典:主持,掌管。
B.服阕,淮南相除:除去,罢免。
C.左迁京兆太守,不行不行:没上任
D.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考课:考核官员政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B.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C.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D.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灭吴后,诸将争功,皇帝让刘颂核查此事,但后来他认为刘颂执法不公,降了他的职务,刘颂后来又转任河内。
B.刘颂年轻时就能明辨事理,深得百姓好评。他曾奉命出使蜀地,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因所作所为符合皇帝的旨意,转任黄门郎,受到重用。
C.张华被害,刘颂痛哭不已;听说张华的儿子得以逃脱,他又很高兴。有些大臣建议给赵王司马伦加九锡,其他官员不敢反对,只有刘颂不同意。
D.刘颂的女儿嫁给陈矫时,因为两家本是同姓,有人规劝刘颂取消这门亲事,他却引用前人的事例,说明自己这样做合礼合法,并无不妥。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
(2)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瞒传(节选)
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操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其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操将北征三郡鸟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郐等见事急,共引操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操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操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操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操使工苏越徙美犁。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操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擎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操,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操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操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操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习宠臣咸疾之疾:憎恶B.共引操人船引:引导
C.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侵:冒犯D.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谢:谢罪
【小题2】(小题2)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刘备必说刘表袭许②余船次俱进
B.①时寒旱②若属皆为所虏
C.①诸君谏②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D.①至见,悲喜、或流涕②精思傅会,十年
【小题3】(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B.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C.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D.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小题4】(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迁为顿丘令是因其“持法峻刻”,宠臣借称荐来使其离开。从这一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曹操的戏谑之意。
B.与马超、韩遂交战,失败后曹操大笑而语:“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既是自我解嘲,又显露出他乐观豁达的品性。
C.从侥幸战胜后的科问诸将到杀死袁忠、桓邵,充分体现了曹操峻刻酷虐、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性格特点。
D.与一般正史叙事崇尚简要不同,本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相当细致,其间人物的一言一行、神态举止纤毫无遗。
【小题5】(小题5)把上面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
(2)越白状,操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3)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时汉连伐胡,教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至匈奴,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张胜闻之,恐,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武传》,有刪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D.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官名,战国时开始设置,有议郎、中郎、侍郎等。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B.丈人,文中用于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用于在家庭关系中称呼妻子的父亲。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
D.相坐,又叫连坐,指凡犯谋反等大罪者,只有与其有牵连的直系亲属才会被治罪。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明大义,出使匈奴。虽然汉与匈奴的关系-向不好,但当汉武帝派他出使奴当和平使者时,他高兴地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前往。
B.苏武个性刚烈,义不受辱。他听到张胜和虞常的阴谋,意识到此事要祸及到国家的荣誉,于是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欲要以死殉国。
C.苏武威武不屈,拒绝投降。面对剑斩虞常的紧张局势,面对张胜投降后势单力消的形势,面对卫律手中两次举起的剑,他始终不为所动。
D.苏武不慕富贵,坚持正义。当卫律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的种种富贵时,苏武不屑一顾;当卫律劝说威胁苏武时,苏武大骂其卖国行为。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