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吴喜,吴兴临安人也。本名喜公,明帝减为喜。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演之门生朱重人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吏,进为主图令史。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征蛮。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稍迁至河东太守.殿中御史。
明帝即位,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简羽林勇士配之。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不可遣。中书舍人巢尚之日:“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阵,若能任之,必有成绩。”喜乃东讨。
喜在孝武世既见驱使,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及东讨,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迁步兵校尉,封竞陵县侯。
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寻阳太守。泰始四年,改封东兴县侯,除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太子左卫率。五年,转骁骑将军,太守、兼率如故。其年,大破魏军于荆亭。六年,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加都督豫州诸军事。明年还建邺。
初,喜东征,白明帝得寻阳王子房及诸贼帅,即于东枭斩。东土既平,喜见南贼方炽,虑后翻覆受祸,乃生送子房还都。凡诸大主帅顾琛、王昙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问而心衔之。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上闻之益不悦。后寿寂之死,喜内惧,因乞中散大夫。上尤疑之。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上召入内殿,与言谑,酬接甚款,赐以名馔并金银御器。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上素多忌讳,不欲令食器停凶祸之室故也。及喜死,发诏赙①赠,子徽人袭。(选自《南史·吴喜传》)
注释: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小题1】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启:禀告
B.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假:假借
C.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累:多次
D.不问而心衔之衔:怀恨
【小题2】吴喜文武双全,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喜“博闻强志”和“性既勇决”的一组是( )
A.涉猎《史》《汉》,颇见古今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
B.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
C.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D.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喜初为领军将军沈演之属下,深受其赏识,后来被沈演之的门生朱重人举荐为主书吏,继而又做了主图令史。
B.吴喜孝武帝时已经被任用,性情宽厚,所到之处人们都感念他。到了东征的时候,百姓听说他来了,便都望风归降或散去。
C.东方平定以后,吴喜又率领军队南征,升为寻阳太守。以后职务不断升迁,泰始六年,在荆亭大败魏军,加任都督州诸军事。
D.吴喜东征之前,曾禀明皇帝要在当地杀掉叛贼,但平定东方后,虑及可能的后患,并未杀掉子房等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
(2)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5:4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般由皇帝发起。
B.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同类题2

课外延伸提高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选自《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东见仓海君 ②秦皇帝东游
B.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良因怪之
C.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②月光如水照缁衣
D.①父曰:“履我!” 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张良具有“隐忍”性格的一项是(  )
A.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B.①五日平明,良往 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C.①良尝学礼淮阳 ②良愕然,欲殴之
D.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②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
B.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贯之,名纯,宪宗,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杀人如不能举 沛公起如厕
B.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杯
C.亡去不义    广故数言欲亡
D.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字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B.古人通常表示抬高自己身份地位时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C.“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今日之事何如?
B.客何为者?
C.沛公安在?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①。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江州司马王弘欲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节选自《晋书·陶渊明传》)
注:①秫:高粱,可酿酒。粳:谷米。
【小题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候:等候
B.公田悉令吏种秫悉:全部
C.《归去来》赋:诗文
D.江州司马王弘欲延之坐要:邀请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陶渊明率性而为的一组是()
①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②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③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④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⑤每往,必酣饮致醉。
⑥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A.①③④B.③④⑤
C.③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自幼便天分很高,情趣高尚,与众不同;成人后,更是不畏权贵,率性而为。著有《五柳先生传》一书。
B.陶渊明让手下人在公田里种下酿酒的高粱,唯有妻子坚持要求种谷米,于是他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谷米。
C.任职彭泽令时,陶渊明不愿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督邮。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那样的小人折腰呢!”便辞官而去。
D.陶渊明一向自任率性,有一次郡里的官员来,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竟然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竟然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隐于天下无道,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