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馀。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 “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
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②昳(dié):太阳偏西。
③劳俫:慰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ZXXK]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就是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像文帝、武帝等都是褒谥,厉帝、炀帝都是恶谥,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庐冢”是指父母或师长去世,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C.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犊”。后用来泛称书写、撰述。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赔礼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把丧事办理妥善。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屠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屠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0 02:5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臵①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注】①臵:设置。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B.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C.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D.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不同。
B.《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学养非常深厚。陶安自小聪明,涉猎广泛,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富有军事才能。陶安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包围饶州城时,陶安内抚民心外御强敌而获胜。
C.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 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纶字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定。
奉使灵夏还,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官助器用,盐入优与之,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居二岁,增上供米八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十跶①,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②,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再迁乾州刺史,徙知颍州,卒。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有司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跶(dá):古代以石筑成的蓄水泄水的水利设施。②捍海堰:唐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所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卒纵酒掠居民  部:统率。
B.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 会:会同。
C.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 负:拖欠。
D.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   直:通“值”,价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官助器用  吾无意于人世矣
B.纶斩首恶数人,众定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C.久,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 以子之道,移官理
D.旁锢巨石为十跶,泄横流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求斗斛之禄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B.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C.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D.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纶富有才略。在任右班殿直时,四川王均作乱,朝廷遣军镇压,张纶主张“晓谕召抚”,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平定了叛乱。
B.张纶治边有方。在任辰州知州时,溪峒彭氏蛮族入侵,张纶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并派遣官员与之会盟,在边境上刻石为证。
C.张纶施政利民,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多次上表请修“捍海堰”,代理泰州知州后,终于修成,使当地百姓受益,百姓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
D.张纶为人宽厚,富有同情心。在江、淮时,路上见运漕粮的士兵冻饿死的很多,他愤叹“有司之过”,并拿出俸禄买来棉衣,发给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伏波将军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拔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将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暝目。”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援前在交趾,还书诚兄子曰:“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伏波将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与之交结,败乱诸夏。”书,帝召责松以讼书及援诫书示之,松叩头流血而得不罪,松由是恨援。二十二年,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衰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书曰:“今壶头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綬。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能轻身,胜障气。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前云阳令朱勃上书曰:“故伏波将军马援,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飞矢贯胫;出征交趾,与妻子生诀。间复南讨,师已有业,未竟而死。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僵死军事,名灭爵绝,家属杜门,葬不归墓,宗亲怖粟。死者不能自列,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夫明主醲于用赏,约于用刑!愿下公卿,平援功罪,以厌海内之望。”帝意稍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汉纪三十六·世祖光武帝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B.会暑/甚土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C.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D.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波将军,古代武将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伏波涛,历代有多位被授予此职的人。
B.诸夏,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后指中原地区。夏即华夏,古代汉民族自称,后泛指中国。
C.奏,下级向上级、臣下向国君进言、上书。上书的文章有很多种,例如“表”、“疏”等。
D.驿,古代指传递公文或消息用的车马,也指供传递之人中途休息或换马之地。文中指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拳拳之心,忠君爱国。武陵蛮人攻打临沅,他不顾年迈主动请缨;也曾向友人表明自己“心甘情愿为国而死”的心愿。
B.马援注重家教,管束后辈。即使身在外地他也会写信告诚子侄不要效仿为人豪侠仗义的人,以免变成行为轻浮的子弟。
C.马援作战勇猛,舍身忘死。讨伐先零时飞箭射穿他的小腿;出征交趾时又抱着必死的决心诀别家人,取得了赫赫战功。
D.马援一心为国,蒙受冤屈。他病死之后,因生前得罪梁松,被梁松诬告大军从交趾班师时,载回的薏苡仁全是珍珠和犀角。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
(2)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意修营垒,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帝降御前金字牌,令此事日落住罢。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于居民家征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西大凶,诏弃疾督振荒。始至,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又令尽出官钱,量贷于吏民能者,令其于他处购运米粮,期终月至城下平粜,于是连樯而至,米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州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虞允文国——当:主持
B.一月飞虎营栅成——期:满,整
C.各举有干实者——干实:真实才干
D.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子钱:利息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弃疾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议者聚敛闻 ②木欣欣向荣
C.①旦日祭之,文成声始息 ②衡乃诡对
D.①德佑初,枋得请于朝 ②不拘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缗钱: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初算缗钱”,对商人的财产进行征税,自此,“缗钱”即作为计税单位登上历史舞台,后泛指税金。也可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B.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宋朝一种通信的凭证。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的文件所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C.长短句:词的别名。还称作“诗余”“乐府”。《草堂诗余》《汉乐府集》《稼轩长短句》,都是词集。
D.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于特别表扬有贡献的死者。《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记载,“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忧死。帝下诏追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垒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令官府出钱,发放贷款给有能力的人,广纳米粮平价出售,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不曾施展。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
(2)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

同类题5

课外文言文阅读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B.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