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唐侍陛,字赞宸,江苏江都人,巡抚绥祖孙。乾隆中,以荫生授南河山盱通判。历任宿虹、铜沛、里河、外河同知。以治河绩考最,擢湖北郧阳知府,母忧去官。四十七年,服阕,会河决青龙冈,屡筑屡圮。大学士阿桂督治,以侍陛习河事,疏调赴工。阿桂方与总河议改河之策,决计于侍陛,侍陛曰:“今全河下注,非土埽所能当;欲逆挽归正道,难矣。但于南岸上游百里外开引河,则不与急流争,其全势易掣。以逸待劳,此上策也。”于是定计开兰阳引河,至商丘归正河,以侍陛总其事。工成,被诏嘉奖。擢开归道。时新引河堤初成,溜逼甚险,复于仪封十六堡增开引河。夏汛水至,果分为二派:一由新引河,一由仪封旧城之南达所增引河。又于毛家寨增筑月堤,睢汛七堡建挑水坝,水势乃畅下,无溃决。五十三年,测河势将有变,请于铜瓦厢大堤后增筑撑堤,总河兰锡第以无故兴大工难之,固请乃可。次年夏,铜瓦厢内塌,势岌岌。总河李奉翰新至,视河,曰:“奈何?”侍陛曰:“待其塌多,必大决。今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开数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河直注之力已杀堤乃可保”从之,堤合险平。锡第曰:“君之出奇制胜者,在前之预筑撑堤也。” 侍陛前官铜沛时,亦用放淤平险之法;又在宿虹时,里河淤浅,水将没堤,效黄河清水龙法,疏其淤而堤安;于徐州城外增筑石工,石矶嘴增烂石,城乃无患。卫河水弱,漕艘不利,掘地引沁以助卫。其应变弭患多类此。尝论治河之道曰:“河行挟沙,治法宜激之使怒而直以畅其势,曲以杀其威。守此岸则虑彼岸,治上游则虑下游。”世以为名言。寻补山东运河道,调兖沂曹济道。以失察,左迁。遂乞病归。
(选自《清史稿·唐侍陛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侍陛河事,疏调赴工习:习惯
B.今全河下注,非土埽所能当:挡住
C.总河兰锡第以无故兴大工之难:责难
D.水将没堤,黄河清水龙法效:仿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开数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河/直注之力已杀/堤乃可保/
B.今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开数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河/直注之力已杀/堤乃可保/
C.今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开数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河直注之力已杀/堤乃可保/
D.今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开数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河直注之力已杀/堤乃可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黄河水患,唐侍陛之外的官员都束手无策。青龙冈河段决堤,总河只能由侍陛来决策治理;后来河变险,前后总河或责难侍陛,或只是问“怎么办”。
B.唐侍陛治理黄河水患的主要方法,一是开掘引河,将河水分流,缓解水势;二是增筑撑堤,即在原大堤后增筑撑堤,又辅之以放淤平险之法,使大堤撑堤合而为一。
C.唐侍陛治水,能够应变。里河淤积变浅,水将漫过大堤,他采用了疏导淤泥的方法而保证了大堤的安全;卫河水弱,采用引沁水到卫河的措施,使运粮船只畅行。
D.唐侍陛长于治水,功成名就。他因治水有功,曾受皇上下诏嘉奖,累官做到道台;他的有关治水的言论被人们认为是至理名言,但因在任上失察被降职而告病还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于南岸上游百里外开引河,则不与急流争,其全势易掣。
⑵ 行挟沙,治法宜激之使怒而直以畅其势,曲以杀其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02:3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治,字本道,忻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行人,迁吏科给事中。寇屡盗边,边臣多匿不奏;小胜,文臣辄冒军功。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臣及镇帅不亲搏战者止赐赉。从之,再迁礼科左给事中。隆庆元年,偕御史王好问核内府诸监局岁费。中官崔敏请止之,为给事中张宪臣所劾。得旨:“诏书所载者,自嘉靖四十一年始,听治等详核。不载者,已之。”治等力争,不许。事竣,劾中官赵廷玉、马尹干没罪,诏下司礼监按问。寻上疏陈四事:“一、定宗庙之礼以隆圣孝。献皇虽贵为天子父,未尝南面临天下;虽亲为武宗叔,然尝北面事武宗。今乃与祖宗诸帝并列,设位于武宗右,揆诸古典,终为未协。臣以为献皇祔会太庙,不免递迁。若专祀世庙,则亿世不改。乞敕廷臣博议,务求至当。二、谨燕居之礼以澄化源。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比者人言籍籍,谓陛下燕闲举动,有非谅暗所宜者。臣窃为陛下虑之。”其二,请勤朝讲、亲辅弼。疏入,报闻。进吏科都给事中。劾蓟辽总督都御史刘焘、南京督储都御史曾于拱不职,于拱遂罢。山西及蓟镇并中寇,治以罪兵部尚书郭乾、侍郎迟凤翔,偕同官欧阳一敬等劾之。诏罢乾,贬凤翔三秩视事。明年,左右有言南海子之胜者,帝将往幸。治率同官谏,大学士徐阶、尚书杨博、御史郝杰等并阻止,皆不听。至则荒莽沮湿,帝甚悔之。治寻擢太仆少卿,改大理,进太仆卿。忧归,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B.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C.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D.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可指宫内、朝内的官员,这里则指的是宫中的宦官。
B.“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封建王朝的有些皇帝在位期间有多个年号。
C.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在南面坐。
D.“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既供奉皇族神位,又供奉功臣神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治关注战事,促成军功制度改革。他在边境遭敌寇所犯之时,针对边臣对战事隐瞒不报,文臣冒领军功的情况,提出了改革方案,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B.王治正直无私,严格审查各监局用度。他在与王好问核查时,面对崔敏极力阻拦,在皇帝亦未支持他的情况下,仍然据理力争,遭到了张宪臣的弹劾。
C.王治注重礼制,提出宗庙礼仪问题。他在献皇牌位摆放位置上,认为其未统治过国家,即使贵为帝王宗亲,也不能与各帝并列,应广泛讨论以求恰当。
D.王治不畏权贵,对待君臣皆能直谏。他在任吏科给事中时,弹劾总督都御史等人不称职,责罪兵部尚书等人之失。而皇帝出行之事,他也能进谏劝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臣及镇帅不亲搏战者止赐赉。
(2)明年,左右有言南海子之胜者,帝将往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纮宇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皆喜听命。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明年稔,偿不愆素。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纮每议狱,必傅经谊。纮曰:“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请治妄谳者。”不从。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为国母祭莫使。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黔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表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纮事兄纯礼甚备。在郓州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适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动行路。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子恩,官其子若孙一人。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竞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黔/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B.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黔/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C.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黔/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D.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黔/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将进士分为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
B.神宗是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使用的名号,有别于用以褒贬善恶的谥号。
C.夏指西夏,是曾与北宋对峙的政权,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喻之为“天狼”。
D.知郓州即担任郓州知州,宋代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纮体恤百姓,政绩卓著。境内发生饥荒,百姓纷纷准备逃亡,他采取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因此受到皇帝提拔任用。
B.杜纮审案严谨,执法严格。对于罪案,他结合经书的义理加以审决;对于因懦弱而未严格执法的官吏,他果断加以惩治。
C.杜纮义正辞严,不畏强势。面对索要疆土的无理要求,他毫不退让,据理予以严厉驳斥,使得西夏使者不敢再提及此事。
D.杜纮感念兄恩,重视亲情。他铭记兄长教诲自己成人立身的恩德,侍奉兄长礼节周备,在兄长去世之后悉心照顾其家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
(2)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沔,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沔即捕按明僭称王/ 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事务。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宁庶人者,浮为慕先生,贻书及金币聘焉。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人或谓:“王,今天下长者。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先生笑而不答。亡何,宁竟以反败。于是尚书李公荐先生于朝,吏部试而贤之,特为请超授翰林待诏。先生为待诏,可二年,修国史,侍经筵。岁时上尊饩币,所以慰赐甚厚。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至三上疏,得致仕。
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诸造请户外屦常满,然先生所与从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其他即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蹏。而先生所最慎者藩邸,其所绝不肯还往者中贵人,曰:“此国家法也。” 前是,周王以古鼎古镜,徽王以金宝缻、他珍货直数百镒贽,使者曰:“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先生逊谢曰:“王赐也,启之而后辞,不恭。”竟弗启。
注:①沮洳(jù rù):低湿。②堪舆:风水。③赫蹏(tí):原指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这里比喻片纸只字。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幸晚成,无害也 害:妨害,妨碍
B.以文贽庄郎中昶   贽:掌握
C.可二年,修国史   可:大约
D.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 亟:多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夜:古代民间将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称为五更,《颜氏家训》将五更对应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丙夜一般指三更时分。
B.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古代对于平民的称谓有很多,如“布衣”“黎民”“黥首”等。文中宁王因为叛乱被废为庶人,所以称“宁庶人”。
D.中贵人:指为帝王宠信的内廷宦官。明代法律规定藩王、宦官不得与外臣交通,所以文中文先生严格自律,不与藩王、宦官交往。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2)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
【小题4】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贼势日炽。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轼至,以便宜调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B.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C.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D.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封、除、举等。
B.“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而京官调任地方官则用“出”。
C.“户部”是“六部”之首,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户籍财经祭祀等事务。
D.“乘传归”在文中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帝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轼判案能力很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了冤情。
B.王轼关心民生疾苦。在发生饥荒时,他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
C.王轼用兵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根据当时形势布置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D.王轼深受重用。他曾受命与刑部一起制定条例,因有战功受重赏,最后因病请求退休。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
(2)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贼势日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