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   
梁王彦章击破德胜,唐军东保杨刘,彦章围之。庄宗引短兵出战,大败而归。庄宗问崇韬:“计安出?”是时,唐已得郓州矣,崇韬因曰:“彦章志在郓州。臣愿得兵数千,筑垒于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庄宗以为然,乃遣崇韬与毛璋将数千人,渡河筑垒于博州东。彦章果引兵急攻之,及攻垒不克,还趋杨刘,庄宗败之。   
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延孝言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以问诸将,诸将皆曰:“不若以河为界,与梁约罢兵。”庄宗不悦,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此岂按兵持久之时乎?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及庄宗即位,宦者马绍宏当为枢密使,而崇韬不欲绍宏在己上,乃以张居翰为枢密使。绍宏失职怨望,崇韬颇惧,语其故人子弟曰:“今群小交兴,吾欲避之,庶几免祸,可乎?”故人子弟对曰:“今公权位已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势,能自安乎?”崇韬曰:“奈何?”对曰:“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崇韬乃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籓镇诸侯,多梁旧将。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庄宗已郊,遂立刘氏为皇后。(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韬为中门使,甚亲信见:拜见
B.先见崇韬,崇韬之卧内延:邀请
C.绍宏失职怨,崇韬颇惧望:责怪
D.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赠送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契丹来,非救文礼辍耕垄上
B.材干见称其无礼于晋
C.晋兵围张文礼镇州良曰:“长臣。”
D.崇韬曰:“彦章志在郓州。” 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 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B.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C.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D.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韬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又才能出众,得到了李存勖的信任和重用。
B.李存勖无论为晋王时,还是称帝以后,在与梁的对垒中,郭崇韬都表现了非凡的谋略。
C.郭崇韬大公无私、嫉恶如仇,直接免去了结党营私兴风作浪的宦者马绍宏枢密使的职务。
D.在李存勖称帝以后,郭崇韬变得位高权重,他收受财物的行为受到了故人子弟的误解。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②今公权位已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势,能自安乎?
③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3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张仪已学游说诸侯,遂入秦。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佯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gài)击秦。

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始尝与苏秦俱鬼谷先生  事:做事
B. 于是张仪往楚  相:任国相
C. 虚上舍而自之  馆:安排住宿
D. 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  卒 :终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
A.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娘指叩门扉
B. 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C. 楚王大怒,发兵攻秦/夫列子御风
D. 今闭关绝约齐/其制稍异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张仪欺诈权变之术的一组是( )
①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②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③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  ④佯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⑤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 ⑥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⑥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以其欺诈权变之术、成竹在胸的韬略以及善于借物的本领,出色完成了“相楚”使命。
B. 陈轸老谋深算、料事如神、直面陈言,是楚国的耿介衷肠之臣。
C. 本文虽只有几百字,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其中还不乏戏剧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几乎具备后世小说的全部特征。
D. 由本文可知,楚王愚蠢贪婪、刚愎自用又感情冲动,终于落得个折兵损将、国破身亡的下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国尚可存。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释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影乃益瘦(  )  (2)再进,生为之饱(  )
(3)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  (4)相国遽惊谢日(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独与妪居渡口/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及为吏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时、位之移人也
D.命妪煮芋以进/以污贿不饬罢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尚何芋是甘乎?
【小题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   。(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5】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镐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

江南平,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历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虞部郎中,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预修《册府元龟》,改司封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又置本阁学士,迁镐工部侍郎,充其职。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进秩礼部侍郎。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B.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C.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D.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授给、给予官职。古代表授予官职的常见词语还有:拜、征、辟、陟、署等。
B.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C.大中祥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春秋》,“五经”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兄长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政和二年,廷对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福州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卒,吏民奔溃,阖城震骇。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朝廷以桷知变,释之。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一方以安。建炎四年五月,复除福建路提刑,寻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又言:"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除太常少卿。又陈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
五年,除直龙图阁、知泉州。明年,改两浙西路提刑。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
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桷言:"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驻跸之初,未能备礼,止用一羊,乞检会绍兴六年诏旨,复用太牢。" 
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普安郡王出阁,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典故。桷等议以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阁礼例》上之。
十五年,知襄阳府。襄、汉兵火之余,民物凋瘵,桷请于朝,以今之户数视承平时才二十之一,而赋须尚多,乞重行蠲减。明年,金、户兵叛,桷遣将平之而后以闻。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二十四年,改知广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宽洪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小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节有足称。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B.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C.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D.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第三”即廷对第三名。“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三名俗称探花。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太常寺”是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五寺”之一,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桷胆识过人,处变不惊。福州兵变时,陈桷独闯军营,恩威并施,诛杀首恶,最终平定兵乱,为保福建之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B.陈桷忠于朝廷,心胸坦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奢靡享乐,陈桷多次上疏,振言疾呼革除时弊,整治朝廷纲纪,修明国政,赢得民心。
C.陈桷忧国爱民,以民为天。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大减,而赋税却有增无减,他挺身而出,为民请命,要求朝廷重行蠲减税赋。
D.陈桷守介不移,刚正不阿。秦桧为相后,朝中很多官员奴颜婢膝,奔走其门,但是陈桷却恬淡荣利,始终不愿夤攀秦桧权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毂。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日:“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宫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请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B.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C.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D.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
D.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 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合法地不守礼制。“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溢天性孝顺,年轻时在去秦中做官的路上,忽然心悸力辞而归,抵家八日后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章溢多次上奏章请求回家守孝,最后因为悲伤过度.营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得病而逝。
B.章溢受朱元璋聘请,与刘基、叶深、宋镰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与章溢交流非常高兴,觉得章溢的话特别有道理,授予他佥营田司事。章溢巡行江东、两淮田地,根据户籍确定税额,这对百姓十分有利。
C.章溢虽是儒臣,但是先守住龙泉,后来又平定处州。胡深出师温州,章溢受命驻守处州.保证粮晌供应。朱元璋感叹说: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他们的功劳不比诸将小。
D.章溢深得皇帝信任。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人的供词中牵涉到章溢,朱元璋派人去安慰章溢,消除他的顾虑;他去世,皇帝亲自写了悼文.到他家里祭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 
②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