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母初孕贵,梦有老人抱一儿授之曰:“赐尔是子,俾寿且贵。”及生,形类所梦,故以永贵字之。
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 ”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
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①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②之妙,正当尔耳。”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十六年,迁中外府左长史,进位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柘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
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
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①侯:箭靶。②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B.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C.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D.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文帝,谥号。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秦穆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谥号。
C.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贵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送给她,并对她说这个孩子能带来长寿和富贵。
B.宇文贵面对危急局势能从容应对。援救颍川时,面对比己方强大的敌人,他力排众议,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强敌。
C.宇文贵有为政之能。益州刺史任上,他曾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使蜀地的治安状况得到好转。
D.宇文贵在小的时候就意欲从戎。他勇谋兼具,一生遇到的大小战事都未曾遭过败绩,并且凭借显赫的战功而封侯晋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
(2)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4:3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 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京城陷,野王逃归会稽。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
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纬,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诏赠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貎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其所撰著《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 十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
(选自《南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B.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 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C.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D.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
B.丁父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须辞职,回家守制 27 个月,丁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回家守制。
C.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因此乡党泛称家乡。后来也指乡人、同乡。
D.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是前者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野王出身望族,少有才气。他的父亲精通儒术,野王从小就读《五经》,年长一点又遍观经史。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为顾野王的治学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顾野王组建义军,忠于报国。侯景之乱时,野王恰好在家为父亲守丧,但他不忘国难,招募乡党,组建义军,毁家纾难,虽然京城还是陷落,但依然得到士大夫的肯定。
C.顾野王履历丰富,才学卓伦。他经常兼任文武数个官职,辅佐太子,尤其擅长国史,才学卓著,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
D.顾野王为人重义,著述颇丰。弟弟早逝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在学问上也颇有建树, 且关涉历史、地理、占卜、家谱等多个领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
(2)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下面小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徙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 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C.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D.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古文中“徙”“拜”分别表示职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B.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
C.“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丧是一种孝顺的礼仪,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D.篆、籀:文中指书体。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粱鼎为民除害,得到赏识。他在吉州任职时,奸民萧甲为非作歹,他流放了萧甲;皇帝赏识他,给了他不一样的赏赐。
B.梁鼎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他建议兴修水利,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他被朝廷派去核查赋税的情况,他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C.梁鼎力除弊政,遭遇挫折。他建议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舆论都不认同他的意见,但朝廷还是下令照他说的办理。后来朝廷通盐商,他遭到处罚。
D.梁鼎文才突出,为政有声誉。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书法,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文章;他光明磊落,为官严厉,声名很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2)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日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C.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他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子仪
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公裨将李怀光等 怒,欲求物捕其党。及公入奏,对扬①之日,但号泣自罪。因奏曰:“臣领师徒,出外征伐, 动经岁年,害人之兄杀人之父多矣。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今构隳辱,宜当其辜。 但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由是中外翕然莫测。
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他日, 子弟焦列启谏。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 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也。”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粟者五百 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 其有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诸子皆伏。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②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 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公在乎?怀恩 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仪报 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使谕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 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 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 也。”乃传呼曰:“令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 “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选自《太平广记·器量》,有删节)
注①对扬:指臣下向君上进言。②仆固怀恩:唐朝将领,后叛变。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人害.其功     害:妒忌
B.向使崇垣扃.户     扃:关闭
C.回纥皆舍.兵降马曰 舍:休息
D.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 罹:遭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    龟玉毁于.椟中
B.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
(2)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
【小题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郭子仪器量之大?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⑤渭:渭水;河,黄河。
⑥破家:破产。
⑦藩邸:藩王的官邸。
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B.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占上风。
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犹疑客曾巩所为佩缤纷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B.欧阳修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C.闻者始哗不厌,久信服使人复葺南阁子
D.记注制诰为邻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