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时亮,字工甫,南昌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兵科给事中。
隆庆元年正月七日,有诏免朝,越三日,复传免。时亮以新政不宜遽怠,上疏切谏。寻以左给事中副检讨许国使朝鲜。故事,王北面听诏,使者西面。时亮争之,乃南面宣诏。还,进户科给事中,因列上辽东事宜。已,请慎起居,罢游宴,日御便殿省章奏,召大臣裁决。报闻。兴都庄地八千三百顷,中官夺民田,复增八百顷,立三十六庄。帝从抚按奏,属有司征租,还兼并者于民。中官张尧为请,又许之。时亮极谏,不纳。
穆宗每临朝,拱默未尝发一言。及石州陷,有请帝诘问大臣者。越二日,讲罢,帝果问石州破状。中官王本辄从旁诟诸臣欺蔽。帝愠,目慑之,本犹刺刺语。帝不悦而罢。时亮劾本无人臣礼,大不敬,且数其不法数事。疏虽不行,士论壮之。十月初,诏停日讲。时亮率同列言天未冱寒,不宜遽辍。俄请以薛瑄、陈献章、王守仁从祀文庙,章下所司……明年冬复疏言:“天下可忧在民穷,能为民纾忧者,知府而已。宜慎重其选治行卓越即擢京卿若巡抚则人自激劝督学者天下名教所系当择学行兼懋者毋限以时。教行望峻,则召为祭酒或入翰林,以示风励。”下部议,卒不行。
三年擢太仆少卿。初,徐阶、高拱相构,时亮与朝臣攻去拱。已而拱复入,考察言官,排异己者;时亮及陈瓒、张槚已擢京卿,皆被斥。时亮坐不谨,落职。
万历十二年,用丘橓、余懋学等荐,起南京大理丞。寻请以水利、义仓、生养、赋役、清狱、弭盗、善俗七条课守令,岁终报部院及科,计吏时以修废定殿最。历刑部左、右侍郎,拜南京刑部尚书。逾年卒官。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零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慎重/其选治行卓越/即擢京卿/若巡抚则人自激/劝督学者/天下名教所系/当择学行兼懋者/毋限以时/
B.宜慎重其选/治行卓越/即擢京卿若巡抚/则人自激劝/督学者/天下名教所系/当择学行兼懋者/毋限以时/
C.宜慎重其选/治行卓越即擢/京卿若巡抚/则人自激/劝督学者/天下名教所系/当择学行兼懋者/毋限以时/
D.宜慎重/其选治行/卓越即擢京卿若巡抚/则人自激劝/督学者/天下名教/所系当择学行兼懋者/毋限以时/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因为我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文庙,又被称为文宣王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政治家周文王的祠庙建筑。
D.不谨,不敬慎,不小心。是古代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隆庆元年正月初七,明穆宗下诏免去朝见,过了三天又传旨免予朝见。当时,魏时亮认为新主不能马上就懈怠了,上奏直言极谏。
B.晋升为户科给事中后,魏时亮奏请穆宗谨慎起居,停止游玩宴乐,每天要亲临便殿审理奏章,召集大臣进行裁决。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
C.魏时亮不畏权贵,敢于进谏。曾经以大不敬的罪名弹劾中官王本。后来皇帝下诏停止每天的讲授,魏时亮又率领同僚上奏称天气还没有寒冻,不应该停止讲授。
D.万历十二年,因丘木舜、余懋学等人的推荐,曾得罪高拱而被免官的魏时亮重新被起用。他在政治上颇有作为,历任刑部侍郎,南京刑部尚书。最后死于任上。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亮劾本无人臣礼,大不敬,且数其不法数事。疏虽不行,士论壮之。
(2)初,徐阶、高拱相构,时亮与朝臣攻去拱。已而拱复入,考察言官,排异己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5 10:0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州郡觐谒  觐:拜见
B.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反:通“返”
C.博学善属文 属:通“嘱”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况:比
【小题2】对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
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征著作郎,不就。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小题3】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    )
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 ②征著作郎,不就
③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④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⑤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⑥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B.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C.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小题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阻塞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往,到
【小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 风之积不厚
B.①水浅舟大也 ②时矫首遐观
C.①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D.①覆杯水坳堂之上    ②鹏之徙南冥也
【小题7】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彼且奚适也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彼且恶乎待哉
【小题8】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察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塞塞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B.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C.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D.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此处是指食邑万户以上。
B.“黄初”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丕的年号。古代纪年法常用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现在一般用公元纪年。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提出治国建议等。
D.“谥”,谥号,古代官员特有的称号,即朝廷为了激励官员生前为官清廉公正,待他们死后都要以谥号给予善恶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对他极为赞赏,授予他东中郎将,册立为太子。
B.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他不忍处罚犯了错误的人,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C.孙登为人孝顺,知恩图报。他不忘徐氏养育之恩,徐氏遭废,孙登仍敬重有加。立他为太子时,他坚决要求先立徐氏为皇后。
D.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时还上疏,建议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劳役,以顺应百姓心愿。
【小题4】把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张衡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水土。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军,以敏为统制,漳州驻扎。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赣州齐述据城叛,啸聚数万,将弃城南寇。敏闻之曰:“赣兵精劲,善走崄,若朝廷发兵未至,万一奔冲,江、湖、闽、广骚动矣。”不俟命,领所部驰七日,径抵赣围其城。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破之。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1】,领兴州刺史。召赴阙,宋高宗见其状貌魁岸,除破敌军统制。寻丁母忧,诏起复,以所部驻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主完颜亮来攻,成闵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军隶之,升马司统制,军于荆、汉间。敏说闵曰:“金人精骑悉在淮,汴都必无守备,若由陈、蔡径捣大梁,溃其腹心,此救江、淮之术也。”不听。从闵还驻广陵,时金兵尚未渡淮,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宋孝宗即位,张浚宣抚江、淮,奏敏为神劲军统制。浚视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朝廷遣李显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先形矣。愿少缓。”浚不听,令敏屯盱眙。显忠至符离,果失律,敏遂入泗州守之。金人议和,诏敏退守滁阳。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与金人战射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乾道元年,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居岁余,敏抗章曰:“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仍请更筑其城。乃落常阶,除光州观察使。四年,北界人【2】侍旺叛于涟水军,密款本朝,称结约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复中原。上以问敏,敏曰:“旺欲假吾国威以行劫尔,必不能成事,愿勿听。”适屯田统领官与旺交通,旺败,金有间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为左骁卫上将军。(节选自《宋史·陈敏传》)
【注释】1.县男:爵位名,唐代开始设置,为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2.北界人:北国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B.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C.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D.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B.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孝三年,任官者须解官,服满后起复。
C.周庐,古代皇宫周围所设的警卫庐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值班室。
D.除,在文中是“免除、罢免”之意,此外“除”还有“台阶”之意,如“洒扫庭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敏为将坚决果断。当朝廷尚未发兵之时,他就率领部队奔驰七日,直接到赣州城围剿齐述并大破之。
B.陈敏为国恪尽职守。他劝说成闵乘金兵不备之时进攻大梁来救江淮地区,但成闵并未听从他的意见。
C.陈敏深谋远虑。李显忠北伐时,陈敏劝说张浚不要急于出兵,因为胜败的形势先已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D.陈敏深得皇帝赏识。当金国人离间他时,皇帝不但知道不是陈敏的过错,反而征召他入朝担任高级武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
(2)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璞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浩河植柳,傍以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迂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定官忤旨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敭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风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隆庆初,谥庄敏。
(《明史·列传九十一》)
注①埽(sào):用树枝.芦,石头等捆紧做成的护堤材料。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B.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C.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D.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B.擢,提拔任用,指授予或提高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词语有拜、除、授、夺等。
C.里甲,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里甲制度,最大功能是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母忧,指母亲过世。按旧制.父母过世,官员需辞官回家守丧,孝期结束再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谐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他请求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刘瑾的党羽把持朝政,陶谐一直得不到征召。
B.陶谐善于理政,惠及地方。他让人在河岸种植柳树、芦苇,紧急时可以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这个方法得到推广,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认为徭役原本已繁重,编审里甲又开征了新的课税,百姓负担太重,请求全部免除。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总督军务,战绩辉煌。他成功挫败了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的侵犯,并得到皇上高度赞誉和赏赐,总督两广期间俘虏和斩杀盗贼累计数万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
(2)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柬其党五百人为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