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小题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士就像现代的作家写文章的,即文人。此外,还有武士、辩士、谋士等,而武士指一些学武的人,谋士就像现代的律师,辨士为别人出谋划策就像古代的军师。
B.尚方剑,即皇帝御用的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等代表皇权的权力。
C.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一般指早上7点到9点,未时指下午1点到3点。
D.“驿”此处指“驿站”,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2)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3)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5:0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滕抚字叔辅,北海剧人也。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职,兼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顺帝末,扬徐盗贼群起,磐牙连岁。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乱,屯据历阳,为江淮巨患,遣御史尹丞冯绲将兵督杨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邓显讨之。耀、显军败,为贼所杀。又阴陵人徐凤、马勉等复寇郡县,杀略吏人。凤衣绛衣,带黑绶,称“无上将军”,勉皮冠黄衣,带玉印,称“黄帝”,筑营于当涂山中。乃建于,置百官,遣别帅黄虎攻没合肥。明年,广陵贼张婴等复聚众数千人反,据广陵。朝廷博求将帅,三公举抚有文武才,拜为九江都尉,与中郎将赵序助冯绲合州郡兵数万人共讨之。又广开赏募,钱、邑各有差。梁太后虑群贼屯结,诸将不能制,又议遣太尉李固。未及行,会抚等进击,大破之,斩马勉、范容、周生等,徐凤遂将余众攻烧东城县。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赵序坐畏懦不进,诈增首级,征还弃市。又历阳贼华孟自称“黑帝”,攻九江,杀郡守。抚乘胜进击,破之,虏获七百余人,牛、马、财物不可胜算。于是东南悉平,振旅而还。以抚为左冯翊,除一子为郎。抚所得赏赐,尽分于麾下。性方直,不交权势,宦官怀忿。及论功当封,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承旨奏黜抚,天下怨之。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滕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B.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C.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D.下邳人谢安应募/率其宗亲设伏击/凤斩之/封安为平乡侯/邑三千户拜/抚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抚复进击张婴/斩获千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均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则始于秦而完善于汉。
B.领,用于兼职、代理官职,与“署”“摄”“行”“迁”等类似。文中指兼任较高职务。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建元,后形成制度。
D.三公,古代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后为虚衔。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抚文武兼备,治政有方。他凭借才华受到太守的赏识,被委以要职,治理的地方教化盛行,在任七年,路不拾遗。
B.滕抚富有将才,屡平叛乱。建康元年,他先后平定九江范容、周生以及广陵张婴等叛乱,后来又平定了历阳华孟之乱。
C.滕抚重义轻利,深得人心。他在平叛胜利后,将自己所得赏赐都分给部下;听到他被罢官的消息,天下百姓为之怨愤。
D.滕抚端方正直,反遭罢黜。他因为不交接权贵而得罪了宦官,到了论功应当封赏时,太尉胡广却承旨上奏黜免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太后虑群贼屯结,诸将不能制,又议遣太尉李固。
(2)于是东南悉平,振旅而还。以抚为左冯翊,除一子为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索綝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刘曜将刘聪侵掠关东,以綝为奋威将军以御之,斩聪将吕逸,又破聪党刘丰。聪将苏铁、刘五斗等劫掠三辅,除綝冯翊太守。綝有威恩,华夷向服,贼不敢犯。及怀帝蒙尘,綝乃赴安定,与安夷护军曲允频破贼党,迁定宗庙。永嘉六年,与阎鼎立秦王为皇太子,进救新平,小大百战,綝手擒贼帅李羌。七年及即尊位,是为愍帝。綝以首迎大驾之功,封弋居伯。又迁前将军、右仆射。寻又诏曰:“社稷之不陨,实公是赖。授卫将军,领太尉,军国之事悉以委之。”及刘曜侵逼王城,议綝为都督征东大将军讨之。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拜夫人荀氏为新丰君,子石元为世子。后綝自长安伐刘聪,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綝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刘曜复率众人攻冯翊,帝累征兵于南阳王保,保左右议曰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保以胡崧行前锋都督乃发。曲允欲挟天子趣保,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自长安以西,亦不复奉朝廷。百官饥乏,采稆自存。城中饥窘,人相食不可制。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后刘曜又率众围京城,帝使侍中宋敞送笺降于曜。及帝出降,綝随帝至平阳,刘聪戮之于东市。

(节选自《晋书·索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
B.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己螫头/其可截不/
C.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己螫头/其可截不/
D.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己螫/头其可截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是汉代以后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文中“举秀才”即此意。
B.食邑,即采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古代卿大夫收取封地上的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左仆射,晋代指尚书省长官,有纠弹百官之权,与右仆射分管尚书省诸曹,位高权重。
D.陵,即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及禁卫军。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綝挺身而出,匡扶晋室。索綝与曲允带领队伍,连续征战,频频击败敌人,并迎立愍帝登基继位,为国家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B.索綝作战勇猛,恩威并重。索綝先后多次成功抵御刘曜及其手下的进攻,又因索綝向来恩威并施,意图劫掠三辅的贼人不敢行动。
C.索綝深受信任,荣宠优渥。索綝前有迎驾之功,愍帝下旨将军国大事委托于他以示信任;后又曾解刘曜之围,他及家人得到了封赏。
D.索綝鉴察往事,直言进谏。长安城内出现了饥荒,而同时有人盗发汉代陵墓,时任左仆射的索綝借此劝谏愍帝应以汉武帝为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綝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
(2)曲允欲挟天子趣保,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小题2】下列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
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
B.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恒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
C.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直言拒绝。
D.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2)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予。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人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3)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C.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
D.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