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景之乱,在京都。寓:寄居
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暗夕:昏暗的傍晚
C.随侯安都桃支岭岩下顿:驻扎
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不豫:不高兴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颈部左边,发髻也掉了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8:2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宣、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磔裂诡异:磔裂,割裂,文风不正;诡异,内容怪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其要 语:说出B.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C.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厌:满足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 全:保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③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④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⑥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B.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C.在苏轼担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正赶上黄河决堤,他带领全城官民奋力抗灾,最终保住了整个徐州城。
D.因为几个御史的弹劾,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宋时征太子庶子不,有高名。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齐司徒竟陵王集学士于西邸,并见图画,夬亦预焉。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尚书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武帝嫡孙南郡王居西州以夬管书记夬既以笔札被知亦以贞正见许故任焉俄而文惠太子薨,王为皇太孙,夬仍管书记。及太孙即位,多失德,夬颇自疏,得为秣陵令,迁尚书都官郎。隆昌末,少帝见诛,宠旧多罹其祸,惟夬及傅昭以清正免。明帝即位,以夬为郢州治中,有名称职,以父老去官还乡里。南康王为荆州刺史,引为别驾。义师起,迁西中郎谘议参军,别驾如故。时西土位望,惟夬与同郡乐蔼、刘坦为州人所推信,故领军将军萧颖胄深相委仗,每事谘焉。高祖师发雍州,颖胄遣夬出自杨口,面禀经略,并护送军资,高祖甚礼之。中兴初,迁御史中丞,以父忧去职。起为冠军将军、卫军长史。天监元年,迁征虏长史、东海太守,将军如故。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是冬,迁五兵尚书,参掌大选。三年,卒,时年四十九。子曜卿嗣。夬从弟岳,有名行。州里称之,出于夬。仕历尚书库部郎、郢州治中、北中郎录事参军事。
(节选自《梁书·宗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尚书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武帝嫡孙南郡王居西州/ 以夬管书记/夬既以笔札被知/亦以贞正见许/故任焉/俄而文惠太子薨/
B.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尚书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武帝嫡予南郡王居西州/以夬管书记/夬既以笔札/被知/亦以贞正见许/故任焉/俄而文惠太子薨/
C.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尚书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武帝嫡孙南郡王居西州/以夬管书记/夬既以笔札被知/亦以贞正见许/故任焉/俄而文惠太子薨/
D.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尚书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武帝嫡孙南郡王居西州/以夬管书记/夬既以笔札/被知/亦以贞正见许/故任焉/俄而文惠太子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意思是到任从事工作。宗夬的祖父被南朝宋征召为太子庶子,他没有赴任就职。
B.局干:有理想,有远见之意。宗夬在幼年时就勤奋学***,他正是因为有才干,为人忠贞正直而受到人们的赞许。
C.宗夬有远见卓识。皇太孙即皇帝位后,有很多失德的地方,他就巧妙地与其保持距离,最终因为自身清正而免遭祸害。
D.宗夬是高祖的得力干将。高祖的义师从雍州出发,萧颖胄让他当面禀告筹划谋略,并护送军用物资,高祖对他礼遇有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司徒竟陵王集学士于西邸,并见图画,夬亦预焉。
(2)明帝即位,以夬为郢州治中,有名称职,以父老去官还乡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太虛

(1)江右李太虚为诸生时,嗜酒落拓,而家甚贫。太仓王司马岵云备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虚第一,引见之,谓曰:“吾固多子,择师无若子者。远在娄东,子能一往乎?”李许诺。次日即遣使送至家。

(2)时王氏二长子已受业同里吴蕴玉先生。蕴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虚教其第四、五诸郎。两人共晨夕甚欢。梅村甫髫龄,亦随课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为异日伟器

(3)岁将,主家设具宴两师,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挥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诮让,李亦盛气不相下。席罢后,谓吴曰:“我安可复留此!”遂拂衣去。吴知其不能行也,日蚤起,追于城闉,出馆俸十金为赠。乃附贾舶归。然所赠赀,大半耗于酒,及抵家,垂橐萧然,亟呼妇治具。妇曰:“吾绝粮已久,安所得粟?忆君去后,犹存故人酒一罂。请佐君软饱可乎?”妇往邻家觅薪,李即发罂。罂内产一芝如盘,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征也,顾酒败不可饮奈何?”挹之,则清冽异常。乃泛白独斟。妇负薪归,则罂已罄矣。

(4)是秋登乡荐,明年成进士,入词馆.数载后,以典试复命过吴门。王氏子谒于舟次,李亟询吴先生近状,是时梅村亦登贤书,因购吴行卷,携以北上,为延誉京师。辛未,村遂为太虚所荐登南宫第一,及第第二人,年仅弱冠。蕴玉先生享荣养者三十年,可为疏财敦友之报。而岵云诸子,自司马没后,家渐替矣。

(注释)①南宫:指礼部会试。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岁将 (2)翼日蚤起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远在娄东
A.顾忌
B.顾及
C.照顾
D.只是
【小题3】下列句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王氏子面加诮
A.讥讽
B.躲避
C.责备
D.谦让
【小题4】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赠费 垂橐萧
B.喜愕 示赵弱怯也
C.司马没后   抚军不忘所
D.携北上 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梅村甫髫龄,亦随课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为异日伟器。
【小题6】李太虚是个有才,_____,_______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文中加“①”的都是人名。②比:为,替。③耨:nòu,锄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   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于合从连衡 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 序:依次序整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夫谁王敌 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①南辱楚   ②得复见将军
D.①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  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小题4】把选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云起,雍州万年人,隋开皇中明经举。尝因奏事,文帝问曰:“外间有不便事,汝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在帝侧,云起应声奏曰:“柳述骄豪,兵机要重,非其所堪,徒以公主之婿。遂居要职。臣恐物议以陛下官不择贤,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斯亦不便之大者。”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会契丹入抄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往讨契丹部落。契丹本事突厥,情无猜忌,云起既入其界,使突厥诈云向柳城郡,欲共高丽交易。既明俱发,驰骑袭之,契丹不备。炀帝集百官曰:“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举之。”擢为治书御史。云起乃奏劾曰:“内史侍郎虞世基职典枢要,寄任隆重;御史大夫裴蕴特蒙殊宠,维持内外。今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或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大理卿郑善果奏曰:“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由是左迁大理司直。
武德元年,加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判农圃监事。是岁,欲大发兵讨王世充,云起上表谏曰:“国家承丧乱之后,百姓流离,频年不熟,关内阻饥。京邑初平,物情未附,鼠窃狗盗,犹为国忧。臣谓王世充远隔千里,山川悬绝,无能为害,待有余力,方可讨之。今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今虽欲速,臣恐未可。”乃从之。
行台仆射窦轨多行杀戮,肆其凶暴,云起多执不从。隐太子四之死也,敕遣轨息驰驿报,轨乃疑云起弟庆俭、堂弟庆嗣及亲族并事东宫,虑其闻状或将为变,先设备而后告之。云起果不信,问曰:“诏书何在?”轨曰:“公,建成党也,今不奉诏,同反明矣。”遂执杀之。
初,云起年少时师事太学博士王颇,颇每与之言及时事,甚嘉叹之,乃谓之曰:“书生识悟如是,必能自取富贵,然刚肠嫉恶,终当以此害身。”竞如颇言。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謇谔,正直敢言。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B.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C.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D.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就是通晓经学,汉武帝时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科目,唐朝时明经科与进士科同为科举基本科目,到宋神宗时废除。
B.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及司法刑狱等,其以尚书为主官,以侍郎为次官。
C.三司在不同朝代定位不同,唐合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管刑狱;五代、北宋合称盐铁、户部、度支,主理财赋。
D.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的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名始于西周,后来历代名称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云起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他认为兵部侍郎柳述仅凭身份特殊官居要职却难以胜任,建议皇帝选择官员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
B.韦云起通晓谋略,用兵精妙奇谲。讨伐契丹时,他让突厥士兵诈称借道与高丽交易,使契丹军队疏于防范,然后攻其不备,最终大获全胜。
C.韦云起遇事冷静,善于审时度势。武德元年,朝廷要远征王世充,他认为时机未到,并且通过对朝廷内外时局的分析说服皇帝放弃了出兵。
D.韦云起嫉恶如仇,最终身死人手。太学博士王颇曾认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情会带来富贵,也会招致灾难,韦云起的人生结局不幸印证了此说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2)今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