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节选自《北史·文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效法。
B.梁元帝制,除御史中丞承:沿袭。
C.明帝、武帝并好文学雅:高雅。
D.自余文人,莫有者逮:赶上。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3分)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④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⑤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⑥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2 11:0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早,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后突厥扰河北,武后以讷世将,诏摄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对同明殿,具言:“丑虏冯暴,以庐陵王藉言,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俄迁幽州都督、安东都护。改并州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讷久处边,有战功。开元初,玄宗讲武新丰,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念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明年,契丹、奚、突厥连和,数入边,讷建议请讨,诏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与讷帅众二万出檀州。宾客议:“方暑,士负戈赢粮深讨,虑恐无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讷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饷,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师至滦河,与贼遇,诸将不如约,为虏覆,尽亡其军。讷脱身走,而罪宣道及大将李思敬等八人,有诏斩以徇,独宾客免,尽夺讷官爵。俄而吐蕃大酋坌达延、乞力徐等众十万寇临洮,入兰州,剽牧马,诏讷白衣摄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王睃击之。追及贼,战武阶驿,掎角劫之,破其众;尾北至洮水,又战长城堡,杀卤数万,禽其酋六指乡弥洪,悉收所掠及仗械不赀。时帝欲自将北伐,及讷大克,乃止行。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即军陟功状,拜讷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以子畅为朝散大夫。又授凉州镇军大总管,赤水、建康、河源边州皆隶节度。俄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久之,以老致仕。卒,年七十二,赠太常卿,谥曰昭定。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节选自《新唐书·薛讷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左威卫将军  摄:代理
B.士负戈粮深讨  赢:担负
C.及讷大 克:战胜
D.即军功状 陟:处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礼成/尤见慰劳/
B.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
C.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
D.诏讷为左军节度/时诸部颇失序/唯讷与解琬军不动/帝令轻骑召之/至军门/不得入/礼成/尤见慰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释褐”意义接近,都可指某人首次为官。
B.讲武,指讲习武事。西周有“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说法,古时讲武多在冬季。
C.白衣,古时未做官的人穿着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
D.致仕,古时候指官员退休,即把俸禄和官职还给君主之意,也称作致事、乞骸骨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讷心怀百姓,正直敢言。来俊臣受贿,打算用义仓粮食去偿债,因薛讷上书而获罪。
B.薛讷出身将门,深受重用。在代理左威卫将军后,又历任幽州都督、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职。
C.薛讷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新丰讲武之时,其部井然,即使皇帝派人前去传召,也难入其军门。
D.薛讷久戍边疆,颇有战功。虽曾败于契丹、奚、突厥联军,但后来大胜侵扰临洮的吐蕃。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
(2)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淮举洪武末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既而与缙等六人并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黜,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明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太孙。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皇太子监国。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寻擢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丁母忧,乞终制。不许。明年以疾乞休,许之。父性年九十,奉养甚欢。及性卒,赐葬祭,淮诣阙谢。值灯时,赐游西苑,诏乘肩舆登万岁山。命主会试,比辞归,饯之太液池,帝为长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年入贺。
淮性明果,达于治体。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将,必能灭贼,愿急遣。”彬卒擒法良。又时有告党逆者。淮言于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复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广。”帝皆从之。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蕃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众议欲许之。淮曰:“彼势分则易制,一则难图矣。”帝顾左右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西域僧大宝法王来朝,帝将刻玉印赐之,以璞示淮。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明史一百四十七卷》,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B.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C.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D.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嫡以长,是指古代帝王选接班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一般多是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是中国古代的丁忧之制,即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一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等。
D.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黄淮很受重用,成祖不仅让他参与国家机密重务,还让他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蹇义、金忠等人共同辅佐太子监国。
B.黄淮深得仁宗的敬重,黄淮入宫谢恩,仁宗诏令他乘轿子登万岁山;到他辞归时,仁宗为他饯行,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
C.黄淮明辨果断,长沙妖人李法良造反,仁宗想派李彬讨伐,但遭到汉王的阻挠,在黄淮的劝说下派出李彬平叛,最终取得胜利。
D.黄淮见识高远,阿鲁台请求统治吐蕃各部,朝中众臣的意见想答应他,黄淮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吐蕃统一则朝廷难以图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
(2)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忠皆坐系十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贞即遽下车。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或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田猎是一种围猎的形式,人类进行田猎的起因是为了生存,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猎逐步演变成了由官府或皇家举办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周礼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
C.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还比较年少,所以称“弱”。此外,表示年龄的特定称谓还有总角(幼年)、豆蔻年华(十三四岁)、束发(女孩15岁)、及笄之年(男孩15岁)、不惑(40岁)、耄耋(八九十岁)等等。
D.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先后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B.张昭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言,认为作为君主不应驰逐于田野,和猛兽比较武勇,而应驾驭英雄,驱使群贤。
C.张昭忠心护主。孙策死后,张昭率领其他官员拥立孙权为君并辅佐他,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从此以后大家都有了归属感。
D.蜀国使者到访,群臣没有人能对付,孙权派人慰问,请求拜见张昭,张昭不愿改变志向逢迎使者,坚持离席,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2)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宁刚正,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宁摄东光令御之。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真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上元初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住埇桥李光弼屯徐州饷不至檄取资粮宁不与光弼怒召宁欲杀之。或劝宁去,宁曰:“避之失守,乱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往见光弼。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答曰:“命宁主粮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粮,而宁专馈;宁有求兵,而公亦专与乎?”光弼执其手谢曰:“吾固知不可,聊与君议耳。”时重其能守官。累迁鄂岳沔都团练及租庸盐铁转运使。当是时,河漕不通,自汉、沔径商山以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奉法,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以天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置散位。宁默不乐,唶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遂移疾,满百日屡矣,亲友强之,辄复一朝。德宗在奉天,奔诣行在,擢秘书少监,改太子右庶子。帝还京师,乃曰:“可以行吾志矣!”即罢归东都。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作》)
注满百日,古代指官吏休假一百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檄州县并力捍贼捍:抗击
B.史思明略境略:侵犯
C.宁以息属其母弟曰属:托付
D.后刺史疾之疾:疾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将以谏议大夫任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食乏则人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为天子讨贼公为我呼入
D.帝还京师,乃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穆宁以气节自任的一组是(   )(3分)
①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 ②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
③檄取资粮,宁不与 ④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
⑤以天宝旧版校见户,妄劾宁多逋亡  ⑥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
B.李光弼对穆宁不给资粮的行为很生气,穆宁认为自己奉公办事,不能擅自发资粮。最后,李光弼就此事向穆宁道歉,时人也推重穆宁能格守职责。
C.大历初年,穆宁被起用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
D.穆宁刚正、有气节去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申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散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以有病为借口,长时间不参加朝会。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上 元 初 为 殿 中 侍 御 史 佐 盐 铁 转 运 住 埇 桥 李 光 弼 屯 徐 州 饷 不 至 檄 取 资 粮 宁 不 与 光 弼 怒 召 宁 欲 杀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3分)
②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