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谕以祸福,群胡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躬捕寇盗所击 / 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B.躬捕寇盗所 / 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C.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D.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C.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D.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剑南道巡省大使等三个重要职务。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0 06:3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三月顷。”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政缓禁止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
【小题5】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yǔ),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 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聘于晋 聘:访问,出使
B.以戒不虞者也 虞:欺骗
C.所以共币帛 币:财物
D.龟足以宪臧否 臧:善,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其可怪也欤
B.①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C.①若诸侯之好币具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①而导之以训辞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B.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C.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D.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文中的“行李”指使者;现通常指人们出行时所带的衣物等生活日用品。
B.王孙圉认为观射父是楚国之宝,因为观射父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
C.赵简子把玉弄得叮当作响来接见王孙圉,王孙圉不卑不亢地说,楚国真正的宝贝不是白珩,而是人才和物产。
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
(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田重进守京兆,命仕衡鞫死囚五人,活者四人。重进即其家谓曰:“子有阴施,此门当高大之。”再迁秘书丞,徙知剑州。王均反,仕衡度州兵不足守,即弃城焚刍粟,东守剑门。仕衡预招贼众,得千余人,待之不疑。贼将至,与钤辖裴臻迎击之,斩首数千级。召还,判三司盐铁勾院。度支使梁鼎言:“商人入粟于边,率高其直,而售以解盐。商利益博,国用日耗。请调丁夫转粟,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岁可得缗钱三十万。”仕衡曰:“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増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不听,遂行鼎议,而关中大扰,乃罢鼎度支使。

累迁司封郎中,为河北转运使。建言:“河北岁给诸军帛七十万,而民艰于得钱,悉预假于里豪,出倍偿之息,以是工机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请户给钱,至夏输帛,则民获利而官用足矣。”诏优其直,仍推其法于天下。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美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明年早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B.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C.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D.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及第,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B.累迁,多次迁升官职,“迁”多指变动官职,如“擢迁”指官职升迁;“左迁”指贬官。
C.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时间多为冬至日。
D.刑部,六部之一,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元代只设刑部,无大理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衡为人宽容,诚心对待降人。他受命审讯五名死囚,将其中四人免除死罪;主管剑州时,他招降了贼徒一千余人,对他们毫不怀疑。
B.李仕衡通晓经济,反对与民夺利。他反对梁鼎提出的官府卖盐获利的建议;任河北转运使时,他建议民用不足时,要春季给钱夏季给帛。
C.李仕衡屡遭怀疑,但能经受查验。有人说他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但朝廷派人检视,并非如此;进贡受到谏官质疑时,他详尽地说明了情况。
D.李仕衡关注民生,并且善于攻心。旱蝗灾害时,他赈济灾民,运送粮食救济京西;主管青州时,他释放了盗贼的妻儿后,有人杀了贼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2)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驰诣阙上书 诣:往,到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  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 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高人:高超之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发现父亲先前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于是就私自修改写作新国史,后来被人告发,囚系狱中。弟弟班超急驰至京都向皇上上书求情。皇上就召见了班固,并赦免了他。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匈奴内部发生骚乱而返回。后来窦宪破败,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小题4】翻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课内翻译: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D.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
C.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 安全的担忧。
D.孝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2)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