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谕以祸福,群胡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躬捕寇盗所击 / 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B.躬捕寇盗所 / 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C.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D.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C.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D.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剑南道巡省大使等三个重要职务。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0 06:3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作宾,字宾王,世为吴兴归安人。以父任入仕,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中刑法科,历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大理评事。改秩,通判绍兴府。帅守丘崇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秩满,知台州,首访民疾苦,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五十日间尽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蘖之,罢去。民请于朝,借留不遂,为立“留贤碑”。

庆元初,历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办闻。直华文阁,因其任。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寻除直龙图阁,帅浙东,知绍兴府。入对,奏:“徽州、南康军月桩不如期,朝廷科降额,比年曰‘权免一次’,来年督促如初,适足启吏奸、重民害,乞明诏示。又楚州武锋一军已招三千五百余人,朝廷初欲减戍,数年未就纪律:一,主将望轻;二,郡守节制不为礼;三,训练不尽其能。愿令本州少假借,责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上于朝而黜陟之。”上嘉纳。韩侂胄方用事,族有居越者,私酿公行,作宾逮捕置于狱,而窜其奴。

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寻命参督府,兼权镇江府。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闵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朝廷难之,遂请祠。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军兴之余,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

(节选自《宋史·沈作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B.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C.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干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D.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刑法的官署;评事,是大理寺中评决刑狱的官员。
B.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庆元,是宋宁宗赵扩启用的首个年号。
C.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太府少卿”;除,任命,授职,如“除龙图阁待制。
D.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官员任免等事务的行政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作宾为官爱民,为政以宽。他通判绍兴府,常以宽容调剂守帅对下属的刚严;任台州知达州,体恤民艰,实施有利民生的政策,使州民欢悦。
B.沈作宾实事求是,进言献策。他针对楚州武锋守军尚未制定纪律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所提意见被皇上嘉奖、采纳。
C.沈作宾秉公执法,恪尽职守。他无畏权臣,逮捕其公开酿私酒的族人及其逃跑的奴仆入狱;他考核租税拖欠,纠察官吏奸恶,毫不纵容姑息。
D.沈作宾善用谋略,巧于用人。他任平江府知府时,招安郡中海盗党羽成为“义士”,招募郡中无赖青少年为“壮士”,使海路安定、市井平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蘗之,罢去。
(2)愿令本州岛少假借,贵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栋,字元极,眉州青城人,绍定二年进士第二,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未上,丁母忧,服除,迁荆南制置司。丁父忧,服除,召试授秘书省正字兼吴益王府教授。入对,言:“飞蝗蔽天,愿陛下始终一德,庶几感格天心,消弭灾咎。”又言:“迩来中外之臣,如主兵理财,听其言无非可用,迹其实类皆欺诬,上下相蒙,无一可信。”又言:“祖宗立国,不恃兵财法,惟恃民心固结而已。愿陛下常存忠厚之意,勿用峻急之人。”理宗悦,以臣僚言奉祠。
起知兴化军。孔子之裔有居亟头镇者,栋为建庙辟田,训其子弟。进对,帝曰:“止是正心修身之说乎? ”栋对曰:“臣所学三十年,止此一说。用之事亲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狱,至为简易。”时有女冠出入宫禁,颇通请谒,外廷多有以为言者。栋上疏曰:“陛下何惜一女冠,天下所侧目而不亟去之乎? ”帝不谓然。栋曰:“此人密交小人,甚可虑也。”又言:“京、襄、两淮、四川残破郡县之吏,多是兵将权摄,科取无艺,其民可矜,非陛下哀之,谁实哀之。”帝从之。
迁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以殿中侍御史周坦论罢。出知太平州,以右补阙萧泰来论罢,度宗立为太子,帝亲擢栋太子詹事,权刑部尚书兼国子祭洒。
台州守王华甫建上蔡书院,言于朝,乞栋为山主,诏从之。因卜居于台。以旧职提举洞霄宫,复依旧职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以监察御史胡用虎言罢,仍奉祠。乃以资政殿大学士充万寿观使,卒,遗表上,帝辍朝,特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杨栋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弭灾咎  咎:过错
B.不恃兵财法 恃:依赖
C.差知滁州  差:派遣
D.帝亲擢栋太子詹事  擢:提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宗,指皇帝赵昀的庙号,皇帝死后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没有褒贬之意。
B.女冠,指女道士,唐代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皆戴黄冠,故名。
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D.遗表,指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出自《三国演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栋命运不幸,父母接连去世。他是绍定二年进士第二名,还没上任,遭母丧。服丧期满后,任职荆南制置司。后又遭父丧,期满被皇帝召回继续做官。
B.杨栋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蝗灾肆虐时,他入朝奏对,希望皇上坚持仁德,又提出主持军事管理财政的大臣,欺骗诬罔,互相蒙蔽,不值得信任。
C.杨栋尊崇儒学,注重正心修德。有一位孔子后裔居住在亟头镇,杨栋替他建庙开地,训导他的子弟。他所学三十年,一直奉行正心修德的学说。
D.虽然杨栋屡次被其他大臣弹劾,但是仍被皇上起用。他去世后,表文奏上,皇帝停止视朝听政,去吊唁他,特别追赠为少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事亲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狱,至为简易。
(2)多是兵将权摄,科取无艺,其民可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
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俭由是知名稍:稍微
B.冬无阳,夏无伏阴愆:过分
C.河内王武懿宗将尽其罪论:判罪
D.非其本心,请原之悉:全部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
B.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
C.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
D.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老百姓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的称述,表明了徐有功、杜景俭执法的公正,也道出了百姓对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的不满。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有亏礼典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相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能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丁父忧,哀毁,庭中未连理。擢进士,寻拜左拾遣。

俄迁左补阙。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会帝封泰山,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所亲摄官升山,超阶至五品。

迁工部侍郎,知制诰。数乞归养,诏不许,以其弟九皋、九章为岭南刺史,岁时听给驿省家。迁中书侍郎,以母丧解,毁不胜哀,有紫芝生坐侧,白鸠、白雀巢家树。是岁,夺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明年,迁中书令。

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门下省侍中牛仙客,其语援谶书。帝怒,杖子谅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久之,封始兴县伯,请还展墓,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日文献。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芴干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芴囊之设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及为相,垂绅正,有大臣节。当是时,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诛之,以绝后患。”帝日:“卿毋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注:①木连理: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②谶书:记载预言应验的书。③胡雏:时胡人的蔑称。亦特用为对后赵国石勒、唐代安禄山的蔑称。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B.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C.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D.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泰山,就是“封禅”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之顶筑台祭天叫封,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
B.夺哀,即“夺情”,是指政府官员服丧期限未满,但国家临时急用人才,皇帝命令其即使服丧期限未满也要除去丧服,重新出任官职。
C.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表示褒扬的称号,如汉武帝的“武”。
D.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大臣上朝时,可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记进谏的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少年才俊。他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他写的书信得到广州刺史的赏识,刺史认为张九龄前程不可限量。
B.张九龄一代名相。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补阙、工部侍郎、中书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州长史等职。
C.张九龄心怀旷达。因荐举周子谅被贬为荆州长史,他并不担忧害怕,也不一心盼望官复原职,仍是以研读文史自乐。
D.张九龄看人准确。他看准安禄山日后必定会反叛,必定会扰乱幽州.在安禄山战败之后,他曾多次建议皇上处死他。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2)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燕太子丹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久之,荆轲未有行意。太子丹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樊於期遂自刭。燕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遂发。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荆轲游于邯郸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⑧为击破沛公军
⑨得复见将军于此   ⑩长于臣
A.①⑨⑩B.②⑤⑨C.③⑥⑩D.④⑤⑦    E. ①⑦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 “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高亢,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并无真才实学,生性胆小的一面。
B.“廷刺秦王”一段以密集的动作描写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
C.荆轲之所以刺杀失败,是因为想把秦王生擒活捉带回燕国做人质。
D.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危机面前,荆轲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秦国入侵的仇恨,义无反顾的为燕太子丹充当刺客,这种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