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褚翜,字谋远,太傅裒之从父兄也。翜以才艺桢干称。袭爵关内侯,补冠军参军。于时长沙王乂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东海王越以为参军,辞疾不就。
寻洛阳覆没,与荥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翜惧祸及,谓抚等曰:“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数万口赖翜获全。建兴初,复为豫州司马,督司州军事。太傅参军王玄代翜为郡。时梁国部曲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 “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玄纳翜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翜奴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平。荀组遣翜往抚之,众心乃定。顷之,组翜为吏部郎,不应召,遂东过江。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大阁,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从乘舆幸石头。明年,与光禄大夫陆晔等出据苑城。苏逸、任让围之,翜等固守。贼平,以功封长平县伯,迁丹阳尹。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咸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曰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
B.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
C.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
D.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是指同祖伯叔之子长于己者,即堂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
B.司马在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时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C.迁是指降官职。因此,就有了左迁的说法,如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左迁江都司马;《岳阳楼记》中的“迁客”也是降职的官吏。
D.举一般是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即被任用,被选拔。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翜审察形势,善于自保。他看到内乱将起,就弃官到幽州躲避;东海王司马越任他为参军,他又以有病为由推辞。
B.褚翜善调矛盾,化险为夷。他在郭秀与其部将陈抚、郭重等相互攻击时,及时规劝陈抚、郭重等人,避免了灾祸的发生。
C.褚翜识人不当,终酿大祸。他和专权的耿奴交好而引起王玄的忌恨,王玄杀了耿奴后引起内乱,全郡人差一点归降张平。
D.褚翜胆识过人,维护皇权。当苏峻的军队攻入皇宫时,他亲手抱皇帝登上太极前殿,与王导等人共同维护了皇帝的尊严。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
(2)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4 05:4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B.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秦朝之后,“三代”开始包括东周。
C.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
D.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C.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安同,辽东胡人也。登国初,太祖征兵于慕容垂,同频使称旨,遂见宠异,以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出入禁中,迭典庶事。太祖班赐功臣,同以使功居多,加广武将军。从征姚平于柴壁,姚兴悉众救平,太祖乃增筑重围以拒兴。同进计曰:“臣受遣诣绛督租,见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余里,径路不通。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宜截汾曲为南北浮桥,乘西岸筑围。西围既固,贼至无所施其智力矣。”从之。兴果视平屠灭而不能救。以谋功,赐爵北新侯,加安远将军。诏同送姚兴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于长安。太宗即位,招与肥如侯贺护持循察并定二州及诸山居杂胡、丁零,宣诏抚慰,问其疾苦,纠本守宰不法。同至并州,表曰:“窃见并州所部守宰,多不奉法。又刺史擅用御府针工古彤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太宗从之,于是郡国肃然。同东出井陉,至巨鹿,发众四户一人,欲治大岭山,通天门关,又筑坞于宋子,以镇静郡县。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皆曰:“同擅兴事役,劳扰百姓,宜应穷治,以肃来犯。”太宗以同虽专命,而本在为公,意无不善,释之。同长子屈,太宗时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欲以养亲。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同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为世所称。及在冀州,年老,坡殖财货,大兴寺塔,为百姓所苦。神䴥二年卒。追赠高阳王,谥曰恭惠。
(节选自《残书·安同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汶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比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B.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比/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C.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比/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D.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比/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慕容,非汉族的复姓,上古有姓有氏,氏是族号,姓是氏的分支.后来姓氏不分。
B.禁中,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因为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出入,也称宫禁。
C.节,符节,是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其他事务的一种凭证,如《苏武传》中“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神䴥,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同出使有功,受到宠信。安同出使立功很多,符合太祖心意,受到太祖特珠对待,得以出入宫禁。
B.安同从征柴壁,临敌献计。在敌人倾力救援的情况下,安同分析形势,献出良策,最终战胜了敌军。
C.安同为官明察,长于考核。安同在巡察并州时,上奏并州治下官员的不法情况,请求依法惩处。
D.安同治家严整,为官清廉。安同因长子盗取国家粳米而上表自劾,晚年不吝惜钱财,兴建寺院佛塔。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刺史擅用御房针工古彤为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
(2)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围大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瑶寇充斥,内外无备。锦条具方略,悉中机宜。巡抚叶盛异之,檄署灵山县事。城毁于贼,锦因形便,为栅以守,广设战具,贼不敢逼。满秩去官,民曰:“公去,贼复至,谁御者?”悉逃入山。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
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天顺六年破贼罗禾水,再破之黄姜岭,又大破之新庄。先后斩获千余级,还所掠人口,贼悉平,乃去栅,筑土城。
盛及监司屡荐其才。成化改元,会廉州为贼所陷,乃以锦为试知府。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四年,上官交荐,请改授宪职,令专备钦、廉群盗。乃以为按察使佥事,益勤于政。十年,赐敕旌异。久之,进副使。锦以所部屡有盗警,思为经久计,乃设团河营于西,设新寮营于南,而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十四年,兵部上其抚辑功,被赉。
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灵山尚鬼,则禁淫,修学校,劝农桑。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教。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其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有功辄推以与人,以故士多效死,所在祠祀。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B.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C.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D.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科举中,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乡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B.“满秩去官”中“满秩”指的是官吏任期结束。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D.“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如“祠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锦为官有谋略,针对瑶寇泛滥一事,分条陈述方略,都说中了要害,所以受到上级赏识。
B.林锦善于根据地形设置防守的栅栏和其他战争用具,在他任期内贼人不敢逼近,百姓也不用逃入深山。
C.林锦重视教化,他修建学校,鼓励农桑,因此深受瑶蛮的爱戴信赖,所在职的地方都建祠庙祭祀他。
D.林锦担任副使时,因为所管辖的地方经常发生盗贼劫掠事件,他便在西边设了团河营,在南边设新寮营,另外设洪崖营来堵塞贼寇出没的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
(2)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明生员傅先生山传
嵇曾筠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年十四,督学文太清拔入庠。袁临候继咸,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山益发愤下帷。崇祯丙子,继咸为直指张孙振诬诋下狱。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后继咸官南方,数召山,山终不往。
国朝定鼎,自九江执继咸北上,山乃潜入都,密候继咸起居。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山性至孝,父之谟病笃,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旬日父愈,人谓孝通神明。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弟殁,抚遗孤过于己子。失偶时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自李自成犯京师,明庄烈皇帝殉国,山遂绝意进取,弃青衿为黄冠,号石道人。衣草履,时遨游于平定、祁汾间,所至有墨痕笔迹。工诗赋,善古文词,临池得二王神理,博古今典籍,百家诸子,靡不淹贯。精岐黄术,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家故饶,至是渐益窭,安贫乐道泊如也。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康熙戊午,诏举博学宏词,廷臣交章荐山,山坚以老病辞。当事者立迫就道,道称股病不能行,肩舆舁入都,卧旅邸不赴试。满汉王公九卿、贤士大夫,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就见者罗溢其门,子眉送迎常不及。山但欹倚榻上言∶“衰老不可为礼。”诸贵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
明年三月,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归愈澹泊,自甘僻居远村,不入城府。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又六年卒,远近会葬者,数千百人。
嵇礼斋曰:先生盖有道而隐者也。至若义白知己之冤,其贤于世之平居师友相亲慕,临难背负,不引手救,漠然若不相识者,亦远矣。先生真无愧哉!
(选自《师善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袁临候继咸:袁继咸,明代大臣,提学山西时上疏抨击权贵,遭宦党诬陷,解京治罪,傅山等百余人追随至京为之辩诬。明亡后拒降被杀。临候,官职名。②直指:官职名,“直指使者”的简称。③岐黄:指上古时代的两位医学家岐伯和皇帝。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咸见杀,山收其而归遗:遗骨,遗骸
B.子眉五龄,誓不复娶甫:刚刚,才
C.家故饶,至是渐益窭:贫穷、穷困
D.下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逮:抓,逮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具体表现傅山品行高尚的一组是(    ) 
①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②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 ③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 ④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 ⑤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 ⑥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③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山自幼聪慧,袁继咸很器重他。袁继咸蒙冤受屈时,傅山奔走千里,历经艰辛为袁继咸伸冤。
B.傅山的父亲得了重病,他朝夕在神像前跪拜,他的孝行感动了神灵,才使得父亲得以康复。
C.在傅山的帮助下,袁继咸得以昭雪。后来袁继咸多次召他南下,他不图报答,始终没有前往。
D.傅山被放归后,更加淡泊名利,不愿为官,甘愿居住在偏远的村庄,足迹不踏进城镇、官府。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
(2)精岐黄术,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
(3)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