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车驾南伐,肇表谏,不纳。寻迁太子中庶子。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孝文欲令禄养,出为本州南安王元桢镇北府长史。王薨,复为高阳王元雍镇北府长史。为政清简,加以匡赞,历佐二王,甚有声绩。以父忧解任。复授黄门侍郎,兼侍中,为畿内大使,黜陟善恶,赏罚分明。
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持法仁平,断狱务于矜恕。尚书令高肇,宣武之舅,百僚慑惮,以肇名与己同,欲令改易。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甚衔之,宣武嘉其刚梗。迁侍中。梁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州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肇表以为不宜劳师争海岛之地,帝不纳。及大将军高肇伐蜀,肇又陈愿俟后图,又不纳。
明帝即位,迁相州刺史,有惠政。肇于吏事断决不速,主者谘呈反覆,至于再三,必穷其理,然后下笔。虽宠势干请,终无回挠,方正之操,时人服之。及元叉废灵太后,将害太傅元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卒,谥文贞公。
肇外宽柔,内刚直,耽好经传,手不释书。善《周易》《毛诗》,尤精《三礼》。为《易集解》,撰《冠婚仪》《白硅论》,诗赋表启凡七十五篇。谦廉不竞,曾撰《儒磬》,以表其志。清贫寡欲,资仰俸禄而已。为廷尉时,宣武尝敕肇有所降恕,执而不从,日:“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其执意如此。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固辞不应。论者高之。
(选自《北史·游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B.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C.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D.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就是“死”的意思,在古代,一般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畿内,在古代是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指京城管辖之地。
C.经,文中指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传,文中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D.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包括实物和钱币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肇颇有政绩,处理政事稳妥。他辅佐南安王、高阳王及担任相州刺史时,政绩突出;他处理政事不求速决,反复斟酌之后才决断。
B.游肇上疏皇上,请求谨慎用兵。他担任侍中时,上疏反对派兵支援梁军主将徐玄明,后来又请求暂缓征讨蜀地,但建议都未被采纳。
C.游肇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他对于权贵的请托一律回绝;元叉准备加害元怿,游肇召集公卿聚会,在众人沉默时,他一人高声发言反对元叉。
D.游肇喜欢读书,著述非常丰富。他通晓《周易》《毛诗》《三礼》,手不释卷;撰写《易集解》《冠婚仪》《白哇论》,诗赋表启共七十五篇。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
(2)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甚衔之,宣武嘉其刚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8 05:1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杨万里传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嘱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摘自《宋史·杨万里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B.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C.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D.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是古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职。宰相也叫相、相国、丞相,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设一个宰相,此人地位仅次于皇帝。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弟者之称。四级科举考试依次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各朝代有特殊规定,一般是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乞休致”是官员自请退职。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或褒或贬评价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虚心求教,正心诚学。在张浚贬谪永州时,他多次拜谒不得见,后以书力请才拜见成功;他为了终身谨记张浚正心诚学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为人正直,遇事敢言。他任奉新知县时,为张栻被贬袁州一事,他上疏为张栻抗争,又写信劝宰相虞允文助力,事虽未成,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
C.杨万里慧眼识才,为国举才。任东宫侍读时,宰相王淮问他:宰相第一要务是做什么?他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等六十人,先后被王淮提拔任命。
D.杨万里沁屈权贵,刚直爱国。韩侂胄当正时,他卧家十五年,仍心忧国事并忧愤成疾。当听说韩侂胄用兵时,他失声恸哭,表达激愤又留字别妻子儿女,笔落而逝。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时灾异数见,金人侵轶之势已形。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数月,以浚守建康。又言:“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避敌计,摇成算,请按军法。”上曰:“卿可谓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乾道元年,知建康府。逾年,授吏部尚书。受诏馆金使,遂拜同知枢密院事。时曾觌、龙大渊怙旧恩,窃威福,士大夫颇出其门。及俊卿馆伴,大渊副之,公见外,不交一语,大渊纳谒,亦谢不接。 五年,曾觌官满当代,俊卿预请处以浙东总管。上曰:“觌意似不欲为此官。”俊卿曰:“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觌怏怏而去。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官,惮俊卿不敢言,会在告,请于右相虞允文,得之。俊卿闻敕已出,语吏留之。说皇恐来谢,允文亦愧,犹为之请,俊卿竟不与,说深憾之。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允文议事不合,求去,俊卿数奏应辰刚毅正直,可为执政。上初然之,后竟应辰守平江。自是上意向允文,而俊卿亦数求去。明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陛辞,犹劝上远佞亲贤,修政攘敌,泛使未可轻遣。淳熙八年,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十三年十一月薨,年七十四。上闻嗟悼,辍视朝,赠太保,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赐谥正献。

(节选自《宋史·陈俊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B.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C.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D.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B.在告,指官吏在休假。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C.出,在这里指京城官员因触犯法令或得罪权贵,被贬谪到偏远贫瘠的地方为官。
D.陛辞,指朝官外任前上殿辞别皇帝,也指面见皇帝辞官。文中指陈俊卿上殿辞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俊卿是非分明。他为被污有异志的张浚辩白,认为张浚一向忠诚,受士人敬服;要求惩罚动摇既定军事策略的张去为。
B.陈俊卿刚正不阿。他对依仗皇恩作威作福的龙大渊不假辞色,阻止曾觌回到皇帝身边,离开朝廷时还直谏皇帝要远佞亲贤。
C.陈俊卿坚守原则。张说为亲戚求官,虞允文也为之说情,被他拒绝;汪应辰与虞允文政见不合但刚毅正直,他极力举荐。
D.陈俊卿深受信重。皇帝对他所提的建议,均能一一采纳;他去世时,皇帝感伤不已,赠官赐谥,令地方官员为他安排葬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入,未报,因请对,力言之,上始悟。
(2)前此陛下去二人,公论甚惬。愿捐私恩,伸公议。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这些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B.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C.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D.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阴侯,指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淮阴”是他的籍贯和受封地,“侯”是“诸侯”之意。
B.舍人,古汉语既指旅店的主人,又是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本文中用的是第二种意思。
C.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事物界线分明。
D.妻子,古汉语是指妻和子女。《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即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汉相争中,项王要与汉王一决雌雄,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汉王被迫应战,受伤逃走。
B.因为韩信打败楚军,杀了龙且,自立为齐王,项王派人去游说韩信联楚背汉,遭到拒绝。
C.项王听从了外黄令门客儿子的利害分析,赦免了准备活埋的人,睢阳人为此争着归附他。
D.汉军日益强大,粮食充足,汉王连续派人最终说服项王,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2)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