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庭芝,字祥甫。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嘉熙末,江防甚急,庭芝得乡举不行,以策干荆帅孟珙请自效。珙善相人,见其魁伟,顾诸子曰:“吾相人多,无如李生者,其名位当过我。”时四川有警,即以庭芝权施之建始县。淳祐初始去,举进士,中第。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开庆元年,庭芝权扬州,丁母忧去,朝议择守扬者,帝曰:“无如李庭芝。”乃夺情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刘槃自淮南入朝,帝问淮事,槃对曰:“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今边尘不惊,百度具举,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十月,大元丞相伯颜入临安,留元帅阿术军镇江以遏淮兵。阿术攻扬久不拔,乃筑长围困之。冬,城中食尽,死者满道。明年二月,饥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数百。宋亡,谢太后及瀛国公为诏谕之降,庭芝登城曰:“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已而两宫入朝,至瓜州,复诏庭芝曰:“比诏卿纳款,日久未报,岂未悉吾意,尚欲固圉邪?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卿尚为谁守之?”庭芝不答,命发弩射使者,毙一人,余皆退去。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选自《宋史﹒李庭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
B.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
C.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
D.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嘉熙”属于年号纪年法。
B.进士是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并通过殿试的读书人。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殿试以后,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C.夺情是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其出仕。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
D.瀛国公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的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学识出众,感恩守孝。他少年聪颖,才智常超长者;他进士及第后,就到孟珙府中任职;孟珙死后,他为之辞官守丧三年。
B.李庭芝治政有方,成效显著。他初到扬州时,扬州民生凋敝,一片萧条;经他治理后,扬州军民安定,边境没有警报,百事振兴。
C.李庭芝坚持抗元,决不投降。扬州被围时,他率兵固守,阿术久攻不克;宋朝灭亡后,先后两次下诏指示他投降,他依然坚守城池。
D.李庭芝颇有才华,受人赏识。孟珙初见他,就认为他将来会超过自己;后来朝议选取守卫扬州的人时,都认为没有能超过他的人。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3 02:1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小题4】把下列句子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龚茂良,字实之,兴化军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为南安簿、邵武司法。调泉州察推,以廉勤称。累迁吏部郎官。江浙大水,诏陈阙失。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内侍梁珂、曾觌皆用事,故茂良及之。会内侍李珂没,赠节度,谥“靖恭”。茂良谏曰:“中兴名相如赵鼎,勤臣如韩世忠,皆未有谥。如朝廷举行,亦足少慰忠义之心。今施于珂为可惜。”竟寝其谥。上以江西连岁大旱,知茂良精忠,以一路荒政付之。茂良戒郡县免积税,发廪振赡。疫疠大作,命医治疗,全活数百万。进待制敷文阁,赏其救荒之功。召对,奏:“潢池弄兵之盗南亩负耒之民令诸那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寡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除礼部侍郎。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未几,手诏付茂良,谓“虚名之士,恐坏朝廷。”熹迄不至。钱良臣侵盗大军钱粮,累数十万,茂良奏其事,手诏令具析。俄召良臣赴阙,骎骎柄用,其后茂良之贬,良臣与有力焉。淳熙四年正月,召史浩于四明,茂良亦觉眷衰,因疾力求去。上曰:“朕以经筵召史浩,卿不须疑。”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廓然附曾觌者也。茂良力求去,上谕曰:“朕极知卿,不敢忘,欲保全卿去,俟议恢复,卿当再来。”是日,除职与郡,令内殿奏事,乃手疏恢复六事,上曰:“卿五年不说恢复,何故今日及此?”退朝甚怒,曰:“福建子不可信如此!”谢廓然因劾之,乃落职放罢;寻又论茂良擅权不公,遂责降,安置英州。父子卒于贬所。觌与廓然死后,茂良家投匦讼冤。上曰:“茂良本无罪。”遂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龚茂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B.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桃/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C.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D.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古代可指军队的编制单位,也可指行政区划名称,文中指行政区划名。
B.内侍,官名,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由宦官充任,在宫廷侍奉,供皇帝使唤。
C.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如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D.谥,即谥号,帝王、大臣、士大夫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平行为给予的褒扬性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茂良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经进言皇帝放弃对内侍李珂的赠谥,但皇帝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B.龚茂良精干忠诚,处事果敢得当。江西大早时受命救灾,他免除租税,开仓济民,救活众多灾民,受到朝廷褒奖。
C.龚茂良慧眼识人,贤奸了然于胸。他曾向朝廷推荐名士朱熹,也曾弹劾奸佞钱良臣,但都未被皇帝采纳。
D.龚茂良政绩卓著,不幸晚景凄凉。他虽然曾因才华出众颇受皇帝赏识,但终因奸佞构陷被罢职放逐,冤死贬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
(2)宣谕奖用廉退,茂良奏荐朱熹,群小乘间谗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B.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C.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D.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者,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是指是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贵族或大官死后,由朝廷依据生前功过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就会前来归附;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2)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3)课内文言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济,巨川。其先真定人,父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中,知秀州。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济伏枢号恸,谓贼曰:“吾父已死,吾安用生为?但恨力不能杀汝,以报父仇尔!”贼义之,舍去。济携父骨匿山谷间。既而官军大集,济脱身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再调胙城尉,徙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举法官,以济名闻。光禄寺丞、权大理丞,改刑部详覆官、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召判登闻鼓院,拜监察御史。上疏陈统天下之术、节民物之道,大者有十。其言切于时,词多不载。

景德初,徙知河中府。三年,判司农寺。时周伯星(注)见,济乘间言曰:“昔唐太宗以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慎一日,居安虑危,则天下幸甚。”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四年,拜本曹郎中,出知杭州。郡城西有钱塘湖,岁久湮塞。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患,民颇利之。大中祥符三年,徙知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属岁旱民饥,躬督官吏为糜粥,日亲尝而给之;录饥民为州兵,全活甚众。是岁卒,年五十九,遗奏大旨以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为言。

济颇涉经史,好读《春秋左传》,性刚直,无所畏避。少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器之,且托后于济。金锁没,济抚其孤,授置禄仕。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

(注)周伯星,星名,有象征祥瑞和灾凶两种说法,此处象征祥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B.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C.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D.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 童生是文童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原职叫迁复。
C.“开宝”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可以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济不畏强权,在做镇州通判时,一些旧臣武将十分傲慢,他们手下为非作歹,王济毫不屈服,抓住机会狠狠打击,受到了皇上的肯定。
B.王济正直有为,受到朝廷赏识,被朝廷召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的重要职务。王济曾上疏陈述统一天下、节省百姓财力的十点决策,言辞切合时政。
C.王济颇有政绩,在杭州任职时,兴修水利,百姓获利很多;在洪州任职时,遇到旱灾,亲自为百姓煮粥,录用灾民做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
D.王济重视承诺。年轻时,他曾深受深州刺史念金锁的器重,在念金锁死后,王济完成当年念金锁的嘱托抚养他的后代,并帮助他的后代走上了仕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
(2)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患,民颇利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有紫芝白雀之祥,诏表其闾。萸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终丧,为司勋员外郎。德宗在东宫,雅知其名,又尝得炎所为《李楷洛辟》,寘于壁,日讽玩之。及即位,拜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制,天下财赋皆入左藏库。及第五琦为度支,京师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禁,乃悉租賦进大盈内库。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及炎为相,言于帝曰:“财赋者,邦国大本。五尺宦整操邦之柄,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臣请出之,以归有司。帝从之。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抚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粥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敵,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颛不废。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數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炎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时卢杞与炎同秉政。杞无术学,貌么陋,炎薄之,托疾不与会食,杞阴为憾。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主第贵取其直札曰宰相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帝意衔之。先是,萧嵩尝度曲江南,欲立私庙,以为天子临幸处乃止,后炎复取以立庙。飞语云:“地有王气,故炎取之。”帝闻,震怒。会狱具,诏三司同覆,贬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賜死,年五十五。久之,诏复其官,谥平厉。

(选自《新唐书·杨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羨利/罪夺官/
B.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笫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C.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日/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D.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羨利/罪夺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是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富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
B.度支,是官名,原为度人为出之意,唐代为户部属官,掌管财赋统计与支调。
C.版籍,一指版图,可引申为疆域;二指户口册。文中“版籍”的意思应当属于前者。
D.私庙,犹家庙,指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炎注重孝道,承传优良家风。他家三代注重孝行,父亲去世后,他筑庐墓旁,思念哀号,得到朝廷褒奖。
B.杨炎忠于职守,直言规劝皇帝。他当宰相之后,规劝皇帝将租赋的管理权从宫廷之内重新归还给有关部门。
C.杨炎锐意改革,建议税法改革。面对租庸调税法的诸多弊端,他主张实行“两税法”并得到皇帝的支持。
D.杨炎得罪权臣,招致杀身之祸。他得罪卢杞,引来卢杞怀恨,后来卢杞向皇帝进言,最终使他被流放、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竭膏血,鬻亲爱,句输月送,无有休息。
(2)炎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