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小题1】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之途靡:没有
B.心远役惮:害怕
C.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寻找
D.彭泽家百里去:距离
【小题3】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缘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陶渊明妹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9 12:1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崇矩,字守则,潞州上党人。幼孤贫,有至行,乡里推服。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

李筠叛,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以所部攻大会砦,拔之,斩首五百级。改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同破筠众于碾子谷。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因上言曰:“上党,臣乡里也。臣父尚槁葬,愿护榇归京师。”许之,赐予甚厚。

乾德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孥戮,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

开宝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

时赵普为相,崇矩以女妻普子承宗,相厚善,帝闻之不悦。有郑伸者,客崇矩门下仅十年,性险诐无行,崇矩待之渐薄。伸衔之,因上书告崇矩阴事。崇矩不能自明,太祖释不问。出为镇国军节度,赐伸同进士出身,以为酸枣主簿;仍赐器币、袭衣、银带。

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赠太尉,谥元靖。

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卒,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在岭海四五年,恬不以炎荒婴虑。

(节选自《宋史·李崇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B.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C.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D.麾下军士成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乡,周代诸侯国都郊内置多,民众聚居之处日里,后泛指乡民聚的基层单位。
B.府库,古代贮藏财物粮食、书籍和兵器的地方。《鸿门宴》中有“籍吏民,封府库”。
C.棺椁,“棺”为装殓尸体的棺木,“椁”指棺外的大棺,有椁则可显示死者的地位尊崇。
D.传古代多设驿站,供信使和官员等来往途中食宿换马,“传”即为驿站的专用车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矩谨慎自律。从太原班师李,崇矩奉命率军殿后,不幸染病,皇帝特命他乘坐凉车回京,李崇矩惶恐推辞。
B.李崇矩十分骁勇。李筠叛乱时,他率领数千人攻下了大会辑:改做行营前军都监后,又在碾子谷打败李筠的军队。
C.李祟矩重义感恩史弘肇曾对他有知遇之恩,李崇矩在显贵后不忘旧恩,对史弘肇的后人救济乏困、厚特礼遇。
D.李崇矩德馨性恬。虽然自幼性格孤僻,家境盆寒,但年纪轻轻就有光美的德行;在岭海四五年,安闲恬淡,不因炎热荒凉而忧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孥戮,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
(2)伸衔之,因上书告崇矩阴事。崇矩不能自明,太祖亦释不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始繇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因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

钦宗立,吴敏用事,以昌猛厉径行为可助己,自散地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道拜兵部侍郎,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昌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敏度不为用,始惮之,引唐恪、徐处仁共政,独遗昌。

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帝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

昌再尹京,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昌”。

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许之。行次永安,与金将黏罕遇,其从者称閤门舍人,止昌彻伞,令用榜子赞名引见,昌不可,争辨移时,卒以客礼见。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曰忠愍。

(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B.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C.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D.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在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自此之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显谟阁直学士”,宋官名, 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崇;是一种实衔,更是一种荣誉称号。
D.“谥”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三省大员官阶与卿、监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聂昌认为名分不正,极力争论。诏令从今以后立于都司之上者到朝请大夫为止。
B.聂昌本来与王黼感情很好,后来随从蔡京,因被王黼看重,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后又因为与同乡人发争诉讼,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C.李纲被罢免后,太学生陈东及士大夫、庶民百姓十几万人,在皇宫外面跪伏着,整日不退,府尹王时雍没能力赶走人群。
D.聂昌前往河东,到了绛城,绛城人闭城拒其入内,于是聂昌手持诏令到了城下,用绳索攀登上城,最后被士兵杀死,并挖出他的眼睛切成碎块。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敏度不为用,始惮之,引唐恪、徐处仁共政,独遗昌。
(2)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人也。逊少学,兄仲常优饶之。逊自责曰:“为人弟,独爱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

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合,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朝廷的赏识,被征召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状,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注】文帝:和下面的武帝分别指司马昭和其子司马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B.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C.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D.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来成为官署属员的通称,表官署属员的词语还有“曹”“属”等。
B.九赐,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文中“让九赐”是司马昭辞让帝位的委婉说法。
C.文中“口不臧否人物”中“臧否”与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含义相同。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的坐姿,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刺秦失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又喜好饮洒,善于弹琴,高兴时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而对于朋友则用青眼相看,尽管因此遭到嫉恨,可文帝总是保护他。
C.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几次恸哭吐血,因过于哀痛而瘦骨如柴,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D.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也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不过后来被授予了官职,不久又得以提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2)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幼矫悍,有武力,以任侠闻。补隋太子千牛备身。高祖妻以平阳公主。将起兵,绍走间道途谒。时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亦自河东往,遇诸涂。建成曰:“追书急,恐吏逮捕,请依剧贼,冀自全。”绍曰:“不可,贼知君唐公子,必执以为功,徒死尔。不如疾走太原。”既入雀鼠谷,闻义兵起,谓绍有谋,乃相贺。授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领教骑,发晋阳。先抵霍邑城下,觇形势。还白:“宋老生一夫敌,我兵到必出战,可虏也。”大师至,老生果出,绍力战有功。从下临汾、绛郡,隋将桑显和来战,绍引军缭其背,与史大奈合攻之。显和败,遂平京师。进右光禄大夫,封临汾郡公。高祖即位,拜左翊卫大将军,累从征讨,以多,进封霍国公,迁右骁卫大将军。
吐谷浑、党项寇边,救绍讨之,虏据高射绍军,雨矢,士失色。绍安坐,遣人弹胡琵琶,使二女子舞。虏疑之,休射观。绍伺其懈,以精骑从后掩击,虏大溃,斩首五百级
贞观二年,平梁师都,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加镇军大将军,徙谯国。既病,太宗亲问之。卒,赠荆州都督,谥曰襄。二子:哲威、令武。
哲威为右屯卫将军,袭封。坐弟谋反,免死,流邵州。起为交州都督,卒。令武尚巴陵公主,迁太仆少卿、卫州刺史、襄阳郡公。与房遗爱谋反,贬岚州刺史,自杀,公主亦赐死。
《新唐书·柴绍传》
注:①“唐公”:指唐国公李渊。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依剧贼 厉害的 强悍的
B.先抵霍邑城下,觇形势    观察 察看
C.坐弟谋反 因……而获罪
D.令武尚巴陵公主 攀附 巴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如“拜为上卿”,跟“授”“除”“陟“署”意思都相同。
B.加,表示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是对功臣的恩宠。
C.赠,这里指赠官,是指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
D.流,封建制五刑之一,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一般根据罪行轻重而流放不等的距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绍自幼强悍有勇力,凭借抑强扶弱面闻名于关中。补任隋太子千牛备身,李渊把自己当时贵为平阳公主的女儿嫁给他作妻子。
B.柴绍认识到隋朝老将宋老生只有匹夫之勇,有勇无谋。李渊率大军到来,宋老生果然草率出城应战,柴绍奋力作战,立下战功。
C.吐谷浑、党项侵犯边境时,柴绍前往征讨,被敌军居高临下射击时,众将士大惊失色,柴绍巧用计谋打败敌人。
D.柴绍的小儿子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后被贬,后自杀。大儿子因此事受罚,后重新起用为官,死在官任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曰:“不可。贼知君唐公子,必执以为功,徒死尔。不如疾走太原。”
(2)绍伺其懈,以精骑从后掩击,虏大溃,斩首五百级。